盐水蒸禾花鱼(不仅美味更有乐趣)
鱼仔送饭,鼎锅刮烂。在桂北全州,这句话讲的就是吃禾花鱼。吃其它鱼时好像没有这个讲法。江里头的野生鱼,味道是好,但腥味重了点;网箱鱼、池塘鱼,因赖于喂养,口感又稍次之。吃鱼而把饭鼎锅刮烂,可见禾花鱼味道不是一般的好。
春天里,草茎般粗细的乌鲤鱼苗被放在刚插下秧的早稻田,浅浅泥水中,一块成长的还有小蝌蚪、幼螺,以及不知名的各样微生物,各个自生自长。夏天禾苗抽穗扬花时,小乌鲤鱼吃飘落在水面的禾花,很快长到近两手指大,稻香鱼美,故名“禾花鱼”。到早稻成熟,挑选大个的禾花鱼拿出来,农忙时节正好可以改善伙食。在我味蕾的记忆中,禾花鱼的味道,真是无可比拟。全州乡下人煮禾花鱼,做法很简单:柴火烧热油锅,放生姜、豆豉,放新摘洗净的青海椒,边续文火,边用小铁铲把青椒一个个錾碎,放盐,舀一大瓢井水放锅里;用漏勺捞出禾花鱼——躺在面上的几条鱼还腾空跳跃着,这就是所谓的“鸡吃叫,鱼吃跳”,一手端着,一手拿锅盖,在疾手倒鱼进汤锅里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锅盖捂上去,再压上那把小铁铲,任由鱼儿在热锅里跳;锅下加柴,一会便风平浪静。待烧开再用文火烹几分钟,有丝丝香味传出,掀开盖,沸水中见鱼鳞微张,青椒浮面的汤汁泛白,即抽柴停火,撒点葱花,就可以端上桌了。整个堂屋里于是飘荡着鱼的鲜香味儿。
广西全州地方美食,清炖禾花鱼
这是清水煮禾花鱼,如果只要鱼汤的鲜美,去掉青海椒即可。其实刚从地里摘回来的青海椒,适当配上几个可以为禾花鱼提味,桂北人三餐少不了辣椒佐餐的。此外,还有清蒸、香煎、黄焖、烧烤等做法。讲究营养,清蒸为佳;要求口感,则以香煎、黄焖为上。将鱼煎得两面微焦而油香,铲出锅,放辣椒生姜豆豉爆炒,鱼复入锅,即放适量水,盖上锅盖,慢火黄焖,十分钟左右即可。这样煮出来的鱼儿外焦里嫩,肉质清香,余味绵长。田里头拿的禾花鱼一时吃不完,剖出鱼内脏,晒干,竹筛上一个个摆开,烧谷糠、秕壳生暗火用烟熏烤,两三天后就可以收到大灰缸里(缸底有石灰,上面垫一层纸,放干货,不回潮。现在不再烧石灰,农村也很少用粗大陶缸贮藏东西了),叫做腊鱼仔,一年中来客时或节日里拿出来吃。食用腊鱼仔时,用热水稍过一遍捞出,在汤锅煮到半干,顺便配点干笋干萝卜什么的一炒,鱼色金亮,香辣爽脆,以此吃饭下酒,味道胜于鲜鱼。全州俗语云:腊鱼仔下酒,见者不走。半个腊鱼仔,可以送一饭碗,下二两酒。农家烘烤好的正宗干禾花鱼,量不多,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
吃鱼是一味,到田里头捉鱼又是一味。暑假七月中,早稻将熟,“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前,拨开沉沉的稻穗禾秆,向左右两边按压,在深水区拉开几条沟,提一个小桶进去,弯下腰,双手就没得空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生命,在手中不服输,挣扎着还想要回到自在的水田禾下去。也确有一些幸运儿成功挣脱的,一跳回水田里就逃之夭夭。不过不出半个时辰,在另一隅,它们还是被追捕上来,丢进鱼篓、泥桶里,个别善藏匿者到割禾那天会成为某个人的一个大惊喜:哇,这里还有条鱼!鱼的收获比谷的收获似乎大多了。早稻田拿出来的禾花鱼,较小的放进二季稻秧田,老家两河那边有个专门的词,叫做“治”,治到秧田里——我怀疑是“寄”的讹音,暂时寄养在秧田里,等“双抢”忙完,拿出来分养到各块晚稻田去。等到农历九月底,晚稻谷子黄边,吃过两季禾花的鱼儿长得快的就有成年人巴掌那么大了。秋风起,晚稻谷子熟得勾下了头,把田里水放半干,鱼儿都到禾田的几个低洼处聚拢了,下田捉去吧!蹚着泥水,就让着两边拨开的谷穗,一步步挨近鱼儿,它们在前头的泥淖浅水中忽然一摆尾,哗啦作响,像在撒欢,像是被脚步惊吓。这秋分后的禾花鱼,背上呈青黒乌亮的光泽,从腰身过渡白皙的肚子,鱼鳍间有透亮的或红或黄的喜色,个大体肥,欢蹦乱跳,一只手根本拿它不起来。全州乡下人讲:“奶仔要哄,鱼仔要捧”,捉它时得一手拦头,一手护腰,捧起来才稳当。放水捉鱼那天,小孩子尤其兴趣盎然,尾随大人到田埂上,早按捺不住脚上的凉鞋,甩掉就要下田,父兄必然呵斥,其后也照样偷偷混到田里,结果鱼没捉到几条,禾谷常常被压倒一团,脸上额上小背心上不知什么时候粘上了湿乎乎的泥巴。
全州是桂北粮仓,十八个乡镇的稻田里都有放养禾花鱼的习惯。不过部分山区因田里头的水碳酸钙较高,鱼质偏硬,最理想的是湘桂走廊中位居平川盆地的乡镇的稻田养鱼。全州禾花鱼的养殖历史相传始于西汉,也是源于一个巧合:一位早起卖鱼的渔夫挑着头一天从江里捕捞的鲤鱼仔过田垌,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鱼倒进了路边的稻田里,除了抢抓到几条,大部分活跳跳地一下子逃散到稻田深处了。稻田是人家的,禾苗正要拔杆孕穗,田里是不能放干水捉鱼的,怎么办?这渔夫不死心,经与田主人协商,就把进水和出水口用杉树枝拦好,等到水稻成熟放水时,再来和田主一起捉回去。那些吃饱了禾花的鲤鱼仔不但肥得油光水滑,而且吃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滋味。自此,“禾花鱼”这名号传开,全州人开始特意在稻田里放养鲤鱼。从江里鲤鱼到田里的禾花鱼,逐渐适应浅水环境,一变为体短而肥,皮薄鳞细,食性杂,生长快,与禾苗生长两相和,具有抗病繁殖能力强、肉多刺少、肉质细嫩清甜等特点。南宋嘉泰二年,全州升乡人陶崇进士及第,献其自撰的《宋铙歌鼓吹曲》及《楚词七叙》两书献于宁宗,宁宗爱其才,就指命他为太子赵昀讲读。一年春节,陶公省亲返京,带去家乡禾花鱼干,赵昀食后赞不绝口,待老师说明该鱼为稻田禾花养成,并说“鲜活禾花鲤鱼的味道那才叫绝呢”,太子横竖要吃鲜鱼。可寒冬季节哪有鲜鱼?好不容易等到秋天,陶公奉令回乡,备好了数十斤刚出田的鲜禾花鱼,包一条船,用鱼网将鱼吊入水中,沿湘江到洞庭过长江,一路到京师时,鱼尚欢跳如初。太子食后拍手叫绝,又将鱼孝敬父皇。全州禾花鱼美名顿时在京畿传开,成为“岭南一绝”。到清朝康乾年间,全州龙水人在京为官者众,又将这道美食推广而光大,禾花鱼被钦定为宫廷贡品。现在,全州禾花鱼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禾花落尽鲤鱼肥
每年秋分到寒露时节,稻花香里说丰年,稻鱼双收,是最赏心的田园乐事。我想去捉禾花鱼,像当年那个少年小子一样,挽起裤管,光着脚丫,踩进湿软的稻田,脚底凊凉,腰际金黄,俯身摸鱼儿。秋阳下,田垄上,细细回味乡愁。
( 有增改,原文刊于《桂林日报》副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