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

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在战争中重视情报价值的国家了,被国外翻译为《战争的艺术》的春秋时期兵家巨著《孙子兵法》中就有《用间篇》专门讲解情报和间谍的作用,并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伟大战略思想!

但可惜的是,这类细节在历史类小说或影视中一般不会被体现出来。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许攸截获了曹操向许都催粮的信件从而了解了曹军缺粮的情况。但在实际历史上,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完善的保密措施,常常会让敌方即使截获信使,也无法获知信件中的内容。

这是因为早在三千年前,由姜子牙所著的《六韬》中,就有《阴符》与《阴书》两篇具体讲述了情报应该如何保密,所以对于熟谙兵法的曹操来说是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1)

兵法云“难知如阴”,阴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内部相互约定而外部无法知道含义的兵符。在书中共分八种:

第一种,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收到即表示前方军队大获全胜。

第二种,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表示击败敌军,杀死或俘虏地方将领。

第三种,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表示占领对方城池。

第四种,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表示击退敌人但没有彻底打败,通报战况。

第五种,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战事就不是很顺利了,表示坚守状态。

第六种,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请求支援粮草或兵力的信息。

第七种,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报告战败情况,将领阵亡之类的信息。

第八种,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报告战败,士卒伤亡情况。

当然,以上八种兵符,只是作为举例,实际运用当中不同规格代表什么意思,需要君主和将领之间秘密约定,如果直接照搬《阴符》,那反而是给敌人直接通风报信了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2)

不过这种办法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意思,如果遇重要的情报需要沟通,阴符就无法完成,所以姜子牙又提出了《阴书》。

“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知能识。”

其意思就是把一份书信内容按照只有双方知道的规律打乱成三份,每个信使只拿其中一份,只有将三个信使的内容按照约定方法重新组合起来,才能知道完整的内容。

所以用阴书的方法,除非地方将领同时抓住3个信使,并能将内容重新排列出来,否则是无法截获情报的。

同时为了保证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信使一旦被发现延期、泄漏内容、知道其他信使传递的内容等,都会被直接斩首。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3)

阴书:将内容写在木板上,然后一破为三。

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虎符。当然名字虽然是虎符,但其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鹰符、龙符,隋唐后还有麟符、兔符、龟符等,只是以老虎作为外形的虎符比较常见而已。

虎符一般据有固定的作用,就是调兵遣将。我国现存最早的是在西安出土的秦国“杜虎符”,大约为秦惠文王时期所制(真伪目前有争议),长9.5厘米,上有九行四十个字: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意思是这个虎符的右边在君王手里,左边在杜县的军事长官手里,凡是调兵五十人以上,必须要两符相验。但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便不必验符。

虎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延续到宋朝,元后开始用虎头牌代替,后逐渐演变为铜牌。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4)

杜虎符

历史发展到了宋朝,对于情报的保护开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密码正式出现了。北宋仁宗年间曾公亮所著军事大百科《武经总要》记载:

今约军中之事,略有四十余条,以一字为暗号:

请弓、请箭、请刀、请甲、请枪旗、请锅幕、请马、请衣赐、请粮料、请草料、请车牛、请船、请攻城守具、请添兵、请移营、请进军、请退军、请固守、未见贼、见贼讫、贼多、贼少、贼相敌、贼添兵、贼移营、贼进兵、贼退兵、贼固守、围得贼城、解围城、被贼围、贼围解、战不胜、战大胜、战大捷、将士投降、将士叛、士卒病、都将病、战小胜。

以上四十余条,或者还有其他军事术语,都用一个字作为暗号代替。

右凡偏裨将校受命攻围,临发时,以旧诗四十字,不得令字重,每字依次配一条,与大将各收一本。如有报覆事,据字于寻常书状或文牒中书之,加印记所请。得所报知,即书本字,或亦加印记。如不允,即空印之,使众人不能晓也。

每次临出发前,选择一首四十个字的诗,要求里面没有重复的字,然后以一个字对应一条,编成一本密码本,每个大将各持一本。需要传递消息的时候,就将对应的字写在文书上,并加上印记。收到后,也写上相应的字回复,或者加上印记。如果没有加上印记,就表示不同意。

这种方法已经和现代战争中的加密方式一模一样了,敌方只要没有掌握密码本,即使截获情报,也完全不可能获知内容。而即使在某次战争中缴获了密码本,也是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在下次战斗前,密码本又会改变,而上一本自动作废。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5)

到了明代这种方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结合汉末出现的反切拼音法,发明出了一套发切密码。发切拼音就是取一个字的声母和另一个字的韵母,为一个字注音。如取“六”字声母为l,取“韬”字韵母为ao,组合就是lao,再加上声调,比如第二声,就是“牢”字。

为此,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以及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将前一首诗20个字的声母编为数字1~20,后一首诗36个韵母编为数字1~36,然后将古代八个声调也编为数字1~8。那么传递信息的时候,只要将这个字拆分为三个部分韵母、韵脚和声调,然后取对应数字,如5-25-2,就是波的声母,西的韵母,声调2,最后反切出来的字就是“敌”字。为此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谍报人员的教材。

这套方法已经和现在电密码的原理一样了,而且破解的难度非常的高。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用这套方法为自己编写密码,除非知道了编写的根据,否则是无法被破译出来。

一代奇书阴符经(阴符阴书反切密码)(6)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明白了,古装影视剧中那种拦截敌人信差而获得情报的方法基本是不可行的,除非对方是那种新手。

而至于开头说许攸是如何知道曹操缺粮的,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曹操手下的叛徒或间谍向援军通风报信。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营中搜出大量部下和袁绍的通信,其中不可能没有曹营断粮这种大事的情报。

而且在《三国志》记载中,有一次荀攸也准确知道第二天韩猛将向袁军运粮,并为曹操献计派徐晃偷袭。可见曹操和袁绍肯定是在对方军中互派了间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