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采茶戏报茶名(客家的摇篮宁都)
宁都采茶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5个独立的剧种之一;是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式样。
宁都采茶戏起源于清乾隆中期的宁都南部的赖村、青塘一带。据老艺人留下的资料显示,最初的起源,是一个叫林官保的打砻师傅,爱好唱山歌小调,后来发展到每年过年时,用山歌的曲调,唱着祝愿的话语,用一面锣伴奏,给村民拜年。当地专家称之为“耍春锣阶段”。没想到一唱走红。林官保便收了两个徒弟,做了两茶灯,载歌载舞表演,后渐渐有了表演身段和一些简单的步法。开始用茶女(男扮)和茶童同时表演,大受乡民欢迎。专家称其为“搬灯子”,也有叫“灯子戏”的。在小旦(茶女)小生(茶童)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插科打诨的小丑行当,被称为“三角班”。后来又增加到七个人演出的节目,被称为“半班”。这一阶段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解放以后,在政府的重视下,1950年成立了“宁都专区群众剧艺工作团宁都地方剧部”。既:“宁都采茶剧团”的前身。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前,是宁都采茶戏发展最快的时间,“文革”剧团解散,“。1977年剧团恢复,采茶戏进入全盛时期。现有“宁都采茶歌舞团”和民间的20多个农村剧团长期在演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