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细节描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知识点整理)

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细节描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知识点整理)(1)

一、作家及写作背景介绍

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细节描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王知识点整理)(2)

1.本文作者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2.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3.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到牵连。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词语

1.读音

败(tā) 恐(huáng) 田眼(luó)

(pì) 杨(jiàng) 辱(wǔ)

(yì) 取( dì) 合(còu)

(yǔ) 愧(zuò) 镶(qiàn)

着(zuàn) 笨(zhì) 骷髅(kū lóu)

2.解释

(1)伛:弯(腰)曲(背)。

(2)塌败:塌陷破败

(3)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4)滞笨:呆滞笨拙

(5)强笑:强颜欢笑

(6)愧怍:惭愧

(7)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梳理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4):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微寒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5~7):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给“我”的事,既表现了老王对“我”家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1)职业:人力车夫——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亲人:孤苦伶仃——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3)生理:有缺陷——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4)住所:破落塌败——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第一件事:送冰 (冰大价等,费用减半) --老实善良 不贪钱财

第二件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不放心)--帮助别人 不图回报

第三件事:改装三轮(乘客不会掉落)--体贴顾客 无微不至

第四件事:送鸡蛋、香油 (不要钱,送我们)--淳朴仁义 知恩图报

4.社会上的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为什么写?

社会上的人不愿坐他的车,叫他老光棍,恶意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人恶意对待老王,从侧面表现了老王的孤苦,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与杨绛一家同情和善待老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同情。

5.面对老王的不幸,“我”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我”及家人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

(2)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他的夜盲症。

(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询问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6)担心老王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我”及家人同情弱者,富有爱心,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6.为什么详写老王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感动又愧怍的一幕。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7.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老王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不仅是在表达对作者一家的感谢,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8.“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对“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报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谊。

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感人之处: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9.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钱是我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迫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10.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

有爱心、同情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平等待人的观念,有人道主义精神。

11.主旨概括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微寒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行,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四、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布满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这两句肖像描写,都形象地描写了老王瘦弱无力、身形干枯僵直的样子,突出了老王极度虚弱,已经病入膏肓,表现了老王命运的悲惨,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心。

2.动作神态描写:

(1)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病得很重,行动艰难,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图报,也为下文表现文章的主旨做了铺垫。

3.语言描写:

(1)他只说:“我不吃。”

(2)他连忙阻止我说:“我不是要钱。”

这些语言都表现了老王的真诚,淳朴善良。

五、赏析词语。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利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他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3.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既然来了,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不过……既然……,就……”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4.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出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怜悯、悲酸、感动。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门口。

“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