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在定陶登基(为什么那么多安国定邦的能臣甘为刘邦所用)
结合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中对刘邦的介绍可知,刘邦在四十多还未成家,整天与酒色相伴,后来做了个泗水亭长,觉得吃上皇粮了,高兴地不得了。偶然一次机会,看到秦始皇巡游的阵势后受到很大刺激,不由感叹:这才是爷们儿应该追求的生活!对于当时的屌丝刘邦来说,我们只能将其看作是一句吐槽罢了。
在刘邦四十七岁时,由于工作失误将囚犯放走了,无奈之下只好被逼成为土匪,出于对刘邦所率草寇的忌惮,朝廷发出了招安令,谁知沛县县令突然反悔欲杀刘邦,出于自保,刘邦便杀了沛县县令,自此走上不归路。或许是形势使然,被解放的沛县人民由于长期受秦朝暴虐统治而苦不堪言,便纷纷加入刘邦的队伍,不多久,部队竟然有了三千人之多。所谓群龙不能无首,于是以萧何为首的中层管理者便极力推荐刘邦做领头人。这一段史书上也有记载,大概意思是说刘邦本来不想做领导,怎奈大家不依,只好勉为其难。有相关学者觉得刘邦说这话有点太套路了,其实不然,在当时的队伍中,着实有很多人的能力在刘邦之上,如萧何、曹参等,但是他们都没有这个胆量,因为做这种创业公司的老板风险太大,公司的主营业务只有一项——造反,一旦失败,不仅仅是自己人头不保,还会株连九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邦被众人拥护做领导,是有一定被利用的成分在里面。
刘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学习力方面很强,能够虚心接受提出的意见,这一点是作为公司领导必备的素质。直到后来他的公司逐渐变强,萧何都是他的好管家,两人之间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这也是萧何长期跟随刘邦的原因。在消灭秦国后,项羽分封天下,将刘邦安排到了一块土地极为贫瘠的地方,但是刘邦并未发出任何牢骚,他烧掉栈道来自保,向项羽证明自己没有与他抗衡的意思,所率部下也觉着跟着这样的领导没有什么好未来,于是纷纷辞职去了其他公司。这是准备另谋高就的韩信被萧何追了回来,引荐给刘邦,做了大将军,而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对当下的局势做了分析,尤其将项羽的弱点和刘邦的优点进行了比较,这下让刘邦的自信心爆棚,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决心要与项羽一决雌雄。
韩信大将军也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也成为刘邦楚汉争霸的一把利器,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试想韩信为什么会选择支持在各方面实力都不如项羽的刘邦阵营?在老梁看来是因为刘邦给了韩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韩信也知道只有在刘邦这里才能得到重用,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说张良,他本是韩国有识之士,家庭环境也比较优越,在学识方面也很渊博,他为什么甘愿到草根出身的刘氏集团上班呢?刘总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认为刘邦的那种一点就通的理解力和善于把握战机的能力都是上天所赐,这也是古人看人用人的理念。其实早在项羽分封天下后张良就离开刘邦回到故乡辅佐韩王,但是项羽随即将韩王及其家属全部杀死,使得张良的复国梦彻底破灭,也更加坚定了张良加入刘邦阵营彻底消灭项羽的决心。
在老梁看来,刘邦出身虽然比较低,但是在打江山过程中改掉了"好酒及色"的缺点。他治理的军队军纪严明,所过之处不准士兵烧杀抢掠,帮助老百姓重修水利,恢复生产。进入关中,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刘邦的军队就是依靠"约法三章"战胜了项羽的军队。
而司马迁之所以会在史记上对刘邦做出好酒色的评判,多数是因为他受了刘彻的宫刑,造此奇耻大辱,心中难免生恨,对老刘家心存不满,在字里行间对刘邦充满着贬低之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倘若刘邦真实一个无能之人,又怎会让那么多具有安邦定国之才的人甘为其用?韩信有句话,一言中的:“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能“驭人”才是真正的能人,是称职的好领导!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刘邦正面直接抗击项羽亲自率领的楚军主力而立于不败之地,足以说明其军事上绝非庸才!
刘邦曾经是土匪山贼,不过那都是形势所迫,试问哪个男儿不贪财好色野心大,难的是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悬崖勒马,懂得知足。这一点上刘邦确实做得很到位,所以作为领导不仅要学会自律,还要懂得驭人之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为其所用。
刘邦的经历放在现在依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作为创业者,作为领导,不仅要学刘邦那种屡败屡战敢于拼搏的精神,还要善于打造团队,让跟随自己打拼江山的员工看到希望,让他们幸福地做一件事,,不要让苦苦为你打拼的人寒心。只有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走出的路才更坚实,只有团队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创业之路不孤单,一辈子、一群人、一件事、一条路,不失为人生幸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