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

《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

《礼记.曲礼》这样记载,“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礼记.明堂位》记载:“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西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2)

这些是中原华夏族统治者对周边民族分布的总概括,其实并不一定夷在东、蛮在南、戎在西、狄在北,如《诗经.大雅.繇》叙述周祖先古公直父在周原立国时,“混夷税矣”,说明夷也有在西方的。又如《诗经.大雅.韩蛮》讲周宣王时韩侯在北方“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说明蛮也有在北方的。但就多数的民族布局方位看,《礼记》所说还是与事实大体相符的。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3)

东方的夷,据《后汉书.东夷传》有: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风夷、阳夷,夏代初期臣服于启,但太康时反叛,一度控制了夏王朝,少康中兴时又被征服,夏桀时再叛,商汤时“伐而定之”,到仲丁时又寇扰,自此或服或叛,三百多年后武乙时东夷渐盛,他们迁到淮河流域即为淮夷,渐渐进居中原。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中都有“征人方”或“王来征人方”的记载,人方即是东夷或淮夷。西周建立后,东北夷的肃慎来献“石弩梏矢”,以表臣服。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4)

武庚和管叔、蔡叔之乱时,东夷参预反叛周王室,周公东征,周公子伯禽平定了徐夷。康王时,肃慎再来朝觐。后来徐夷强大,率领九夷侵犯镐京,向西进逼黄河之上。周穆王在其威胁下只能让徐偃王掌管东方诸侯,偃王在潢水、池水东控制了五百里地方,有三十六国臣服于他。后来周穆王击破徐夷。于是徐偃王带了数万百姓逃到彭城武原东山之下(今江苏徐州徐山附近)。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5)

周厉王时,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伐,没有成功。周宣王时又命召公讨伐而平定了淮夷。《兮甲盘》记载了周宣王对淮夷的征战:“殴孚士女、羊牛,孚吉金”,掠夺了不少人口、牲畜和财宝。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6)

西周末,幽王淫乱,边疆民族纷纷内侵。春秋初,东夷之国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分布在济水流域;莱夷、莒、根牟分布在胶东半岛;郯、介在今山东南部;淮夷、徐夷分布在淮、泗之间。舒夷各部在今安徽中部舒城至巢县一带。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7)

分布在北方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夏代,荤粥与夏为邻,有密切交往。殷商时北方有土方、舌方、鬼方,成为强敌,武丁的卜辞中伐舌方有三百多次,武丁对鬼方的征战经三年才平定。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8)

西周的北方有鬼方和严狁,经常骚扰边疆。《诗经.小雅.采薇》记载:“靡室靡家,严狁之故。不遑启居,严狁之故。”说明严狁对周居民的严重威胁。《小孟鼎》铭文记载周康二十五年,鬼方和周人发生过一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周人击败鬼方,俘获鬼方一万三千多人,酋长四人,以及车、马和很多牛羊。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9)

穆王之后严狁日益强盛,《虢季子白盘》铭文说虢季白“经维四方,薄伐严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周宣王时多次出兵抗击严狁,《诗经.小雅.出车》中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严狁于襄。”歌颂了大臣南仲打败俨狁,在北方筑城的事迹。《诗经.小雅.六月》也歌颂了尹吉甫“薄伐严狁,至于太原”的功劳。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0)

春秋以后,北方的民族或称“狄”(翟),或称“戎”,后来分为赤狄、白狄两大部分。据《左传》杜佑注说赤狄又分六支:(1)山东皋落氏(今山西昔阳东皋落山);(2)唐咎氏(今山西太原一带);(3)潞氏(今山西潞城);(4)甲氏(今河北鸡泽);(5)留吁(今山西屯留南);(6铎辰(今山西潞城、屯留附近)。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1)

白狄有三支:(1)鲜虞(今河北正定、藁城一带);(2)肥(今山西昔阳一带);(3)鼓(今河北晋县一带)。另有一支长狄,亦名郑瞒(一说山东,一说西北,),春秋时常出没在东方鲁、齐、卫、宋诸国之间。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2)

西方的戎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商代“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氏羌,莫敢不来王。”“及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腧梁山而避于岐下。及子季历,遂伐西落鬼戎。太丁之时,季历复伐燕京之戎,戎人大败周师。后二年,周人克余无之戎,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自是之后,更伐始呼、翳徒之戎,皆克之。及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遂攘戎狄而戍之,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这说明周部落是完全靠征伐西戎而起家的。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3)

西周前期西戎对中原并未构成威胁。《国语.周语》中说到:穆王时“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但到穆王晚期,戎狄不再朝贡,周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今甘肃平凉)”。到夷王时国势日衰,戎族不服,“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4)

厉王时,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至宣王时,“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王乃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伐戎,破之,由是少却”。宣王后期,又“遣兵伐太原,不克”。之后,周又“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5)

晋侯的军队击败北戎于汾水流域,“戎人灭姜侯之邑。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幽王时“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土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幽王末年,因废申后事,申侯联合戎族人寇,杀王于郦山。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6)

平王东迁之后,戎族强盛,进人中原腹地,“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戎”。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7)

具体分布如下:渭水源头有狄、邦、冀之戎(今甘肃陇西一带),泾水以北有义渠之戎(今甘肃宁县附近),洛水有大荔之戎(今陕西大荔附近),渭水南岸有骊戎(今陕西临潼附近),伊水、洛水之间有扬拒、泉皋之戎(今洛阳西南一带),汝水流域以西有蛮氏之戎(今河南临汝西南一带),黄河北岸有茅戎(今山西平陆),渭水人河处有犬戎。此外还有:山戎(即北戎、无终,原在今河北北部卢龙一带,后迁今山东与齐、鲁等相交),小戎、大戎(今山西交城一带),陆浑之戎(本居瓜州,今秦岭太白山一带,后迁人伊水流域),姜戎(本居瓜州,后迁今山西南部),乌氏(今甘肃平凉附近),朐衍,绲戎(昆夷,今甘肃陇西附近),縣诸(今甘肃天水附近)。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8)

南方各蛮族,在夏、商之时渐为患。商末南方的庸、卢、彭、濮、蜀人与周联盟讨伐商纣王。到西周,蛮族更强大,“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诗人所谓‘蛮荆事威’者也。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明其党众繁多,是以抗敌诸夏也”。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19)

春秋开始,“蛮遂侵暴上国”。荆蛮是楚国的土著居民,可能是今苗族的祖先,居于河南南部、湖北一带,其中有卢戎(今湖北南漳东北)、罗(今湖北宜城西)、邓(今河南邓县)、郑(今湖北襄阳)、庸(今湖北竹山东)、群蛮(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带)、糜(今湖北郧县)、百濮(今湖北石首)等。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20)

东南地区有越人,即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居于长江以南至沿海一带。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21)

西南地区有巴和蜀人。巴人本居邓、楚、秦之间,即河南南部、湖北北部与陕西南部一带,后一部分迁至四川东部。蜀人在四川中西部。

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特点 中原周边各民族的分布(22)

中原周边的民族分布是多而复杂的,同时也给中原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