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大黄牛上集(乡风俗事之六十二铁牛)
铁牛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拖拉机的一种的称呼。由于社会发展农村也开始有了拖拉机,代替了牛等牲畜在农业耕种当中的作用,因为机器是铁制的,所以那时的人们将真形象的称为铁牛。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科技进步,以拖拉机为平机又开发出许多功能,而耕地只是具中的一项,所以对它的称谓又回归了他的本来属性,又开始叫拖拉机,而铁牛的称呼己被淡忘了。但我们这些人仍喜称之为铁牛,当然我们口中的铁牛不是现在的拖拉机,而是那个时代的铁牛。
第一次见到拖拉机具体年份记不清了,估计是上个世界七零年左右。我们是被那巨大们轰鸣声音吸引走去的,听人说上面派来一个铁家伙,耕(jing)地可快了。农村都好热闹,听到响动都寻着声往地跑,来到地头看新鲜。就看一个绿色的家伙在地里走着,别说牛了,比大骡大马都快。声音大的邪乎,耳膜震得有些疼。后面挂着三个大犁铧,经过的地方翻起的土跟水波浪一样,看着让人心里那么舒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铁家伙发动的时候,用一拫“粉笔”在铁上一划,就着起火来,往机子里一扔,就见机器就浑身颤抖,冒着黑眼就发动起来。这是第一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这种拖拉机。到后来才听懂行的人说这种车是从波兰还是匈牙利进口的,属于单缸发动机。那个像粉一样的东西叫燃烧棒,是用镁的氧化物判成。特点是皮实耐用、劲大。但缺点同样明显:噪声大、油耗高、人座在里面振动太强,极度不舒服,以后逐渐被国产东方红55履带拖拉机所取代。
在我的感觉里,东方红55才可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铁牛,满身通红,看着就让热血沸腾富有激情。最让我痴迷的是他是履带走行,在农村走沟过坎如走平川,九十度转弯,走起来气士如虹,内心里总有一种坦克般金戈铁马的感觉。大概是一九七三年前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铁牛——就是前面提到东方红55。拖拉机自然是二手的,好像是公社农机站退下来。听说当时一台新的要八万多,放到现也就是一台经济型小汽车的价钱,但那时恐怕全村当了裤子也买不起。即便是这样,就己经让其它村羡慕不已得了。村里当宝贝一样供着,专间盖了五间房,成立了拖拉机站。将村里一个在乡农站开拖拉机的姑爷,挖来当了站长。同时又从村里选拨四个思想好、脑子活、肯钻研的年青人培训当拖拉机手。乡亲们听说后都动起了心里,在大家眼里开拖拉机那可是门吃香的技术,即风光又体面。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入选,家长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给站长送礼,有的请村长吃饭。弄得村里很为难,最后还真想出了个高招——考试。在政治思想、身体素质两项达标基础上自愿报名。村里请学校老师出了卷子,并组织了考试,然后按成绩择优录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说当时,就是放到现在一点也不落后。
在站长经心调教下,几个年青人进步很快,不到一年的光景,就都能单独操作进行作业了。而且以态度好、技术精、有信誉,在附近十里八村广受好评。在完成本村的机来耕任务的同时,还经常受邀请为外村提供服务。几个人轮班作业,歇人不歇“牛”。当然了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人家跟村里账该怎么结就怎么结,另外还给拖拉机站的机手们单独备下礼品。钱粮不敢想,爪果疏菜家里倒是不断货。当年优中选优拔出来的拖拉机手都很有出习,有的当了小老扳,有的还混到农机局的副局长,最不行的也成了机耕大户,家里养了好几台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的拖拉机经历了一波高潮,不过大多以小型为主,我们生产队先后购了小四轮和手抉拖拉机。其中功能也逐步多了起来,能耕能种能收,实现了耕种收一条龙。老乡亲们自然十分高兴,机器干活又快又好,人腾了不少,就连生产队的牲口也开始悠闲起来。大家由衷的说,这辈子看到农业械化了。以前都挤着坐的大车,再也没有人稀罕了。一时间小四轮拖拉机,又成了婚丧嫁娶的新贵。
八十年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集体也随之谢了幕,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民的小日子越来越好,很多家庭自己买了拖拉机,劳动强度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我心中的
铁牛情结,却好像越来越强烈。但又好像飘浮不定,最后我突然明白了,我的铁情结是永远的东方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