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

《诗经》也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古代民俗的生活画卷。人类在上古时期就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处,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写入诗歌中的植物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诗经》植物的生命特质,承载了数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俗财富。

古代的情人节在春天

牛郎织女凄婉的爱情故事流传民间,使得“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其实,《诗经》里记录的情人节,不在秋天,而在春天。上古时期的先民就举办过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

古人以农历三月第一个逢巳的日子为“上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三月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中意境是指,三月初三,大地回春,青年男女纷纷拿着“兰”和“芍药”等香草来到野外,这两种植物也成为爱情的象征。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1)

兰与梅花、菊花、水仙并称花草四雅。来源:百度百科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博士要英告诉记者,上巳节是那时的爱情节,除了定情,人们还要举行重要仪式,目的是消灾辟邪,祈求吉祥平安。比如,人们有佩兰祓禊的习俗。古人认为兰草不仅有清淡久远的幽香,还有杀虫毒、祛除不祥的力量。“祓”是拂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人们用兰草沾水洒在身上除去不祥,通过这种仪式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至今这种仪式在傣族的泼水节中有所保留。

魏晋以后,人们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不同,就固定为三月初三。杜甫《丽人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就是唐代上巳节贵族女子春游的情景。“上巳”逐渐演变成亲近自然的节日。

宋代以后,随着风俗的演变,民间兴起了戴荠菜花、吃荠菜花的节事习俗。唐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在江南地区,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在南京等地,至今还流行着“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要英说,《诗经》反映社会生活很全面,不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题材,也有以荠菜抒发心中哀怨的故事———生死相依的誓言犹在耳畔,彼时的真心来不及分辨,这份感情就已走到尽头;相对于心中的苦痛来说,荼的味道可以说和荠菜一样甘美了。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2)

荠菜。

宋代诗人苏东坡十分推崇荠菜,他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美其名曰“天然之珍”。“哪怕在流放时,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喜爱用荠菜、萝卜和粳米做羹食用,被朋友称为‘东坡羹’。”要英说,“时绕麦田求野荠”就是苏东坡的咏荠佳句,形象描绘了人们绕着麦田采集荠菜的生动情景。因荠菜遍布山野,坚韧耐寒,它还被用来言志。辛弃疾曾在《鹧鸪天》中写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志存高远者,如野外溪边荠菜花而不畏寒风冷雨。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3)

荠菜水饺。

端午与植物渊源颇深

古人对草木有着深深的敬畏与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常与草木为伴。在我国沿袭至今的众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与植物的关系最为紧密,渊源颇深。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的诗人想象他的情人正在采艾,一天不见她,感觉就像过了三年那样长。这里提到的艾,就与端午节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农历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此时渐入热夏,湿热弥漫,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辟邪避疫成了头等大事。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插艾有一定防病作用。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4)

艾草。

《诗经》中记录的“艾”也是先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物。艾草属于菊科艾蒿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散发出强烈的香气。艾草可入药,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诗人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了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

在《诗经》年代,人们常尊称长老为“艾”,形容年轻美貌的女性为“少艾。《诗经》中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5)

艾草。

与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端午节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诗经》里就记载了水中与荷相伴的蒲:“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可以辟邪驱痛。

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古人认为菖蒲耐得了苦寒,安于淡泊。诗人屈原是菖蒲的爱好者。《离骚》中有“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的说法。这里的“荃”“荪”就是指菖蒲。苏东坡也是菖蒲拥趸。为了养菖蒲,他专门从蓬莱阁下千丈石壁中取数百枚“弹子涡石”,还在《石菖蒲赞》中歌颂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6)

菖蒲是端午节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诗经》里记载了水中与荷相伴的蒲。今年6月,广州海珠湿地的菖蒲和荷花处于盛花期。新华社 发。

端午那天,除了在门上插菖蒲外,讲究的人家还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为原料、白酒为酒料。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谈到了菖蒲:“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在古代,文人们常秉烛夜读,菖蒲可以起到护目的功效,它们也成为文人案头必备的草木之一。在花鸟画兴盛的清代,菖蒲也是画家们笔下乐于描绘的植物。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题画诗云:“玉碗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7)

菖蒲。

季节流转写入诗中

《诗经》中的众多草木和季节流转,给人眷眷可亲之感。时隔数千年的地域与风物,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紧密关联。

《豳风·七月》中提到了许多季节流转的说法。这首诗有两处提到了“改岁”,即夏历的过年。“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年”,古人也称为“改岁”,即新年要代替旧岁,年岁将改。

春节也叫过年,“年”在古时候有不同的名称。据一些史料记载,唐虞时称载,夏称岁,殷称祀,至周始称为年。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年”,是从周朝时才开始的。西周初年春节的习俗中,人们要打扫房屋,准备食物和新衣。过年时,还要聚在一起祭祀和庆祝。“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说的就是过年时人们以美酒和羔羊酬谢神灵保佑并祈求赐福。

苏东坡一生创作的美食(苏东坡流放时喜爱用这道菜做羹)(8)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来源:茉莉花香醉

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从时令上说,中秋实际上也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中秋时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诗经》中《七月》这首诗里描绘得很详细。“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七、八月里,古人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稻米不仅可以做饭,还可来酿酒,给老年人喝点酒,可以帮助长寿。

在《诗经》的年代,古人祭月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据《礼记》记载,古代帝王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最初在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八月十五过中秋。中秋祭月从此成为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