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工程师事迹(总工程师姜鹏做客)

7月15日,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暨“光谷大讲堂”举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兼常务副主任姜鹏以《从中国天眼谈科技创新》为题作科普报告。

天眼工程师事迹(总工程师姜鹏做客)(1)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是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代表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姜鹏2009年博士毕业后加入 “中国天眼”团队,至今已有13年,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

天眼工程师事迹(总工程师姜鹏做客)(2)

现场,姜鹏回顾了天文学的起源、人类建造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历程等,介绍了FAST的关键技术、建设过程、科学成果、未来发展,为东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从口径9.47米到100米、300米,20世纪以来,人类不断建造口径更大的天文望远镜,由此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引力波等,深化了对宇宙的认识,许多成果获诺贝尔奖。射电天文学发展了80年后,中国建成FAST,写下浓重一笔,站上了制高点。

姜鹏介绍,FAST建设凝结了几千名一线工人的汗水,克服了索疲劳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堪称“工程奇迹”。建设过程中取得发明专利30余项,部分成果已应用在桥梁、铁路、体育场建设中。

建成投用后,FAST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产生了成功探测快速射电暴等一批重要成果,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达到600多颗,是同一时期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总数的4倍以上。

姜鹏介绍,从一个巧妙的想法,到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建设、调试FAST是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创新工程,需要天文、力学、机械、测绘、计算机、电子学、结构工程等多学科支撑,众多专项技术支持。很多事情是前人从未做过的,比如,为了研制超高疲劳性能钢索,团队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疲劳实验,失败近百次。

他表示,要改变短平快的科研评价体系,培养一支有情怀、够执着的团队,不断攻关核心技术,变不可能为可能。“我们100多人的团队,20年只做一件事:做一台好用的天文望远镜。期间也常感到迷茫,甚至怀疑能否建成。在南仁东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最终建成了中国天眼。期待后来者用好这个设备,产生更多优秀、乃至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体在家领导,各内设机构、园区办、街道办、国有企业、市直派驻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东湖科学城相关平台单位及工作人员代表参会。

(来源:中国光谷 )

【编辑:赵可】

【来源:中国光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