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多少年出现的(600万年前猫头鹰竟然不是)
猫头鹰是一类非常有特色的鸟类,它们不仅拥有像猫一样的圆脸,而且还有一双铮亮的大眼睛。除了独特的外形,猫头鹰还喜欢在夜晚出来觅食,是名副其实的“夜猫子”。最近,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一种史前猫头鹰,它竟然是在白天活动的。
中国甘肃省的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有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古生物学家已经在临夏盆地中发现了大量古兽的化石,相对而言,鸟类的化石却并不多。
图注:临夏盆地,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几年前,古生物学家在临夏盆地中发现了一具史前猫头鹰的化石。一般来说,包括猫头鹰在内的鸟类,为了飞行骨头会变细而且中空,可这并不利于保存成为化石,可古生物学家这次就像是中了,发现的化石非常完整。化石中不仅保存了全部的骨骼,就连舌骨、气管、翅膀和腿部肌肉的肌腱都有保存,真的是太不可思议啦!
图注:中新猛鸮的骨骼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这具化石得到了中美两国科学家的联合研究,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古生物学家将这种史前猫头鹰命名为中新猛鸮,其属名“Miosurnia”来自“Miocene”(意为“中新世”)和“Surnia”(意为“猛鸮”),代表了其生存的时代及亲缘最近的物种。中新猛鸮的模式种名为日行中新猛鸮(Miosurniadiura),模式种名则来自其白天活动的习性。
从化石上看,中新猛鸮与今天的猛鸮体型上差不多,体长在30厘米之间,体重在240至380克之间,身上长有厚厚的羽毛。中新猛鸮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能够用钩状的嘴巴和握力十足的抓子捕猎,是不可不扣的猛禽。
图注:展翅飞翔的猛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捕食中的猛鸮,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化石,古生物学家是怎么推测出中新猛鸮的习性的呢?原来在中新猛鸮头骨的眼窝里,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陷入其中的梯形小骨片,这些小骨共有16块片,名为巩膜小骨,能够组成环形的巩膜环。巩膜环在眼睛的后面,作用是支撑和加固眼睛的。有了巩膜环,古生物学家就可以复原和测算中新猛鸮眼睛和瞳孔的直径啦,而得到了这两个数值又可以推测其习性。
图注:中新猛鸮的巩膜环,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更好的推测中新猛鸮的习性,古生物学家又找来了360种鸟类和55种爬行动物的眼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它与猛鸮类(Surniini)猫头鹰的眼睛最像,而猛鸮类群的眼睛和瞳孔直径都比夜行性的猫头鹰更小,属于昼行性的鸟类,所以可以判断中新猛鸮也是昼行性的鸟类。
图注:猛鸮,图片来自网络
从发现化石的地层判断,中新猛鸮生存于距今950万至6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分类上属于鸱鸮科。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于史前猫头鹰的了解,而且还还原了猛鸮类昼行性猫头鹰的演化轨迹。中新猛鸮明显属于猛鸮类的原始种类,它的发现表明猛鸮类昼行性的习性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并非是从夜行性猫头鹰中演化出来的,而利用这种大规模统计分析的重建祖先习性的方法被称为“祖先状态重建”。
中新猛鸮的发现记录了一个跨越近千万年猫头鹰家族的演化过程,它代表着一群“非主流”的昼行性猫头鹰的白日欢乐时光!
PS:除了完整的化石,古生物学家甚至还在中新猛鸮的肚子里找到了还没有完全被消化的食物,这是它最后的晚餐。
论文:Li, Zhiheng; A. Stidham, Thomas; Zheng, Xiaoting; Wang, Yan; Zhao, Tao; Deng, Tao; Zhou, Zhonghe (2022-03-28). "Early evolution of diurnal habits in owls (Aves, Strigiformes) documented by a new and exquisitely preserved Miocene owl fossil fro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9: 1–9
图片/ 来自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