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

爱新觉罗·溥仪是出了名的软骨头,

这可能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1)

爱新觉罗溥仪

三岁懵懵懂懂就当了皇帝,六岁就被迫退位。

这本该欢快的童年经历的是什么玩意儿?

虽然之后一直被养在深宫,到了12岁又莫名其妙地被张勋复辟扶持上位,

然后志得意满大封群臣,但不到一个月又被赶下台。

这哪里是皇帝,简直就是一辈子的傀儡。

二十岁被轰出北京,在各个割据势力之间辗转反侧。

溥仪也曾挣扎过,他在《溥仪日记》里写道:

“我过的这是什么生活?我宁可不做这样的主子……

这时候日本人给我衔来了橄榄枝……”

——他之所以到东北做伪满洲的头子,也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各个军阀的玩物,虽然养在深宫,但没有人给他足够的尊重。

在日本人那里他确实得到了神一般的待遇,然而不过是个更大的傀儡而已。

日本投降时,溥仪已经是彻底的奴才了。

据《溥仪日记》描述:

当吉冈告诉了我“天皇陛下宣布了投降,美国政府已表示对天皇陛下的地位和安全给以保证”,我立即双膝跪下,向苍天磕了几个头,念诵道:“我感谢上天保佑天皇陛下平安!”吉冈也随我跪了下来,磕了一阵头。

带头给日本天皇下跪,这奴才也真是够卑躬屈膝的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软骨头,却有一位有气节的老爸。

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是气质高贵的真君子。

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2)

载沣

他相貌堂堂,性格稳重。

当年出入宫廷的美国医生曾这样描述:

“摄政王(载沣)缄默少语,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但浑身透露着高贵。”

载沣是个硬骨头。

1901年,辛丑条约后,他被委派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

在德国皇廷,他拒绝向德皇下跪,坚持大义,让德国人为之侧目,是条汉子。

载沣的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奕譞的老婆是慈禧太后胞妹,

因为这层关系,慈禧太后对奕譞的孩子们特别关爱,有道是姨亲姨亲,没了姨娘不是亲嘛。

所以奕譞的第二子载湉被立为帝,是为光绪帝;

奕譞的其他儿子,如载洵、载涛都很受慈禧关照。

但载沣为人沉默寡言,一开始并不为慈禧所看重。

载沣这人比较有意思,其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

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

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

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

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

当时,慈禧收养了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幼兰,立为养女。

幼兰长相非常一般,慈禧有心,把她指婚给大帅哥载沣。

当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儿子定亲,而且载沣对那女子有意,便奏告慈禧太后。

慈禧却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之婚退亲。

对此载沣是郁郁寡欢,可是没有办法。

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3)

但是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大利益。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

慈禧和光绪的关系越来越差,想另立皇帝,

但载沣沉默寡言,对哥哥光绪帝也是心怀怜悯,慈禧对他不放心。

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载沣的儿子溥仪养育在宫中。

消息传来,醇王府顿时发生一场大乱。

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刘佳氏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

未来的皇帝溥仪此时刚会走,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

载沣没办法,只能解开母亲拉着儿子的手,放溥仪进宫了。

他知道溥仪这一去,自己可能就站在风口浪尖了。

果然,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位,

同一天,慈禧太后病逝。

因为溥仪年幼,载沣和光绪皇后隆裕太后摄政。

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描述,溥仪即位大典时,尚且年幼,一个劲的哭。

载沣在旁边忙劝他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有人说,这就预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事实上,隆裕太后也跟慈禧不同,并没有多大野心,

袁世凯篡位后,还想着收她做小老婆;

载沣呢,说实话还不如隆裕太后。

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

这是个老好人,根本就不适合做政治。

他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

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的。

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以晚晴的腐朽,别说这一对搭档,就算慈禧太后多活两年也无力回天了。

三年后,清朝灭亡,溥仪退位。

载沣也乐得自在,下野回自己的书房养生去了。

这位仁兄回到家便对福晋幼兰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他这种全不以大清天下为念的态度,把幼兰气哭了,

她告诫孩子们:“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那样!”

这俩夫妻俩很有意思,载沣完全没脾气,幼兰却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溥仪在紫禁城暂住时,与端康太妃因范一梅辞退事件爆发激烈冲突。

幼兰与婆婆刘佳氏一同被端康太妃召入宫中,受到严厉呵斥。

幼兰个性极强,哪里受得了儿媳妇儿的气,从宫里回去后就吞鸦片烟自尽,时年37岁。

此后载沣一直跟侧福晋邓佳氏过日子,没有再娶,也算是清流了。

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4)

1917年,张勋复辟,溥仪又做回了皇帝,很多人都劝载沣亲政。

可是载沣不为所动,痛斥这是“胡闹”,

仍然看书下棋抽鸦片烟,自号“书癖”,此时他只有34岁。

于是很多满清遗老称他为窝囊废、书呆子。

民国成立后,有一次,孙中山造访醇亲王府,载沣不想见,

但是人家毕竟是大总统,只能硬着头皮接待。

孙中山毫不吝啬地将这个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

说他有政治远见,性格开明等等。

载沣只是一笑而过。

溥仪跟他父亲不同,他一生中做过无数次傀儡,总是被别人挟持。

所以他的心气反而是很高的,一直妄想独立。

可惜从人格上来说,溥仪从没有独立过。

当溥仪把一切希望寄托给日本人,准备亲赴东北的时候,

载沣多番劝导也没用,便没有再强求。

溥仪到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曾多次要载沣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

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载沣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婉言谢绝。

他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

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身为父亲,载沣也不是没去找过儿子。

1934年,载沣赴东北满洲国和溥仪聚了一个月,之后返回北平。

这次团聚之后,溥仪在日记里这样评价父亲:优柔寡断、懦弱无能、难成大事。

呵呵!这就是一个软骨头对一条汉子的评价,

所以我说溥仪活到最后也没活明白。

你自己倒是有本事,成什么大事了呢?

溥仪一生最恨的三个男人(溥仪至死也没能理解他父亲)(5)

事实上,载沣这个人还是非常的传统,

他对溥仪,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父子之间的那种感情,

更多的是一种君臣之间的情谊。

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自己登基大典后,父亲来看他:

“父亲神情严肃,不苟言笑,我打量了他一会儿,才发现他比自己还紧张,总共在宫里待了不过两分钟,他只听我背诵了一小段课文,便声音含混地说:“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书吧!”说完起身就走。”

父子相见,居然是这样的情形,普通百姓人家恐怕很难想象。

溥仪还引用民国期间在紫禁城内任职的遗老的话这样评价父亲:

“与王公大臣常相对无言,即请机宜亦嗫嚅不能立断。”

而周恩来总理则认为:

“载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上摄政王的,他不具备这个能力,也无法承担历史重任。他后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是好的,也没有积极进行复辟活动。他自己从未任过任何伪职,表明了民族气节,是一个爱国者。”

可叹!

一个亲儿子到了知天命之年还不如总理理解自己的父亲,

我真为溥仪感到悲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