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三国历史(老鄂城王义文故事汇)

王义文整理

“罗口”的具体位置在鄂州市小南门外明塘路农工商大楼与明堂市场之间,这里原本是洋澜湖的一个湖汊子,从小南门进出县城的行人必须由此过。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姓罗的后生,在湖畔开荒种地、打鱼摸虾,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日,他见往来两岸的行人常因呼唤渡船而焦急等待时,便想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在两岸边的柳树上各置一面铜锣,行人如要摆渡,只要一敲铜锣,他便立马驾船过来,并免费接送。这种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的善行义举,受到了十里八乡往来行人的一致赞扬,也深深感动了湖畔柳树下一个修炼了几百年的螺蛳精。

  看到罗姓后生孝顺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听到柳树上响彻湖面的铜锣声,螺蛳精倾慕不已、春心萌动,再也按捺不住,不想继续修炼了。

  一天傍晚,她变身一名美丽的妙龄少女,来到渡口敲锣求渡。上船后她哭哭啼啼,几次欲跳湖轻生,幸亏罗姓后生眼疾手快,将其救下。

  问及轻生原委,她说由于父母贪财,逼其嫁给一个老残财主,因决意不从,故逃婚至此,现在举目无亲、无家可归,只有一死了之。罗姓后生听罢,顿生怜悯之心,将其带回茅舍与母亲一起好言相劝,暂留栖身。这一留就是三个月,两个年轻人也留出了感情。

  老母亲顺势而为就汤下面,趁机做主给他俩操办了婚事。

  谁知螺蛳精思凡在民间与人成婚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洋澜湖的水族之中。水族们的总管鳖妖(甲鱼)盛怒之下,立即下令乌鱼怪带领虾兵蟹将前去捉拿问罪。

  面对即将降临的杀身之祸,为了勇敢追求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早有预感的螺蛳精向婆婆、丈夫表明真实身份,决定舍弃百年功夫,带领一家人逃离湖畔,远走高飞,搬到水族们无法管控的山区。临行之前,为能继续方便往来的行人,他们卖掉了自己的茅舍和渔船,加上平时的积蓄,在渡口处修了一座连接两岸的青石拱桥,同时也留下了母子和夫妻俩对故乡的眷念。

  气急败坏的鳖妖、乌鱼怪因迟来了一步,扑个空,便殃及无辜大开杀戒,见到螺蛳就咬,碰到螺蛳就撕。所以直到现在,螺蛳们只有躲在泥巴里不敢面世。罗姓后生一家远走高飞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孝母亲、摆渡船、置铜锣、修石桥、救少女、结良缘”的善行义举,便将当年的渡口冠以罗姓,称之为“罗口渡”,渡口改修石桥之后,这里就简称“罗口”,一直沿用至今。

鄂城三国历史(老鄂城王义文故事汇)(1)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8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