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市名称的由来(广西14个地级市名称的由来)
1、南宁市
东晋晋元帝大兴元年,中央政府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也就是今天的南宁)。直到这一刻,南宁才算真正的建城,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行政建制。
关于南宁改名的原因,据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内的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和《刘国杰传》等材料记载:"至元二十九年,上思州黄胜许反元。延祜六年六月,右江来安路岑世兴又起兵造反,杀归德州知州,夺州印"。
元朝时期的压迫政策,导致了全国百姓怨声载道,多处爆发了起义。其中广西也不例外,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到了至治三年七月,元英宗派遣使者来到邕州招安,以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第二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六月,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元大都朝贡。同年九月,为元朝廷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意思是渴望南疆安宁,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于洪武二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时,朝廷改广西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此时的南宁府隶属于广西省份巡左江道,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废宣化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军政府,后改称广西省政府。之后的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广西省会虽然多次发生迁移,但是南宁的城市之名始终不变。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改省为自治区,南宁从省会变成了自治区首府。
2、贵港市
一、自唐朝始,我县名为“贵州”,是贵州郡址所在地。
“贵”字入名的出处是县城北十里有座“宜贵山”(即平天山),此山是广西最大的浔郁平原中雄伟巍峨的山。
到明朝洪武二年,“贵州”降为县,取名“贵县”,经历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贵”字沿用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故此,“贵”字保留入名,有利于保持地名延续性。
二、贵县之贵,以水为贵。
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以水为贵。
西江航道横贯全境。
远在秦汉、三国、隋唐时代,桂中、桂西北及至中原的东出货物,大部分运集贵县(旧时称布山),水运东下梧州和珠江三角洲。
随着贵县水上运输的日益发达,商埠日益兴隆,清末光绪年间曾设贵县海关。
到民国时期,由于宾盘公路的开发,广西中部、北部的东出物资更竞相云集贵县港口码头;广东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的西进货物也沿着西江航道自溯贵县港口转陆运进入桂中、桂西北及至滇黔川。
解放前就有贵县至香港的往返船舶,贵港与香港交往密切。
解放后,黎湛铁路建成,是贵县成为广西水陆交通枢纽,贵县港为华南沿海发达经济区和大西南经济区经济往来的最便捷通衢。
一九八六年,中央领导视察广西,多次对陪同视察的自治区领导同志谈到贵县,并指出,贵县水陆交通和经济条件都很好,完全有条件很快变成一个工业比较集中、比较发达,包括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港口城市。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从烟台到珠江口十四个开放城市,伸向内陆纵深的最后一块跳板是贵县港。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董黎明在我县考察后说,从城市性质分析,今后贵城是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肩负广西和西南部分地区物资中转任务。
一九八四年,中央已批准贵县为对外贸易口岸。
贵县港的年吞吐量已连年超过三百万吨。
农民港口码头正在蓬勃兴起。
贵县猫儿山新港是国家“七五”计划西江整治工程的一期重点工程,建成后,全港吞吐能力达一千万吨,届时,将成为华南内河第一大港。
因此,纵观历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贵县之贵集中体现于港口,以港入名,对我县投资环境的反映具有真实性,对桂东南地区和广西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珠江有情,历史有缘,“下有香港,上有贵港”,顺口成章,顺理自然。
四、以“贵港市”命名,县人、国人和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心理反应自然,感情易于过渡,即便利于衔接贵县的历史,又真实反映贵县的现状,利于拓展贵县的未来。
3、来宾市
来宾县,这个名字最早见天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由那时候的怀义县改制而来。为何叫来宾呢?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当时境内有宾水,唐《元和郡县志》中说:“在都泥江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二说取远人来宾之义。
不过说法一的宾水是指现在来宾县内的哪条水,清代的古籍没有讲清楚,但民国的人却考证出来了,和武东村边上的雷溪有关, “雷与来音近,雷溪必即来宾水”,也就前人所说的来宾境内的宾水。
4、柳州市
因为柳州有条柳江河,柳州因此得名。据唐朝李吉甫所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录:“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柳州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5、河池市
河池,其名意为多水而风物多情。《广西地名词典》中提到:河池是一座古城,为历代州、县治所,属岩溶地貌,澜江(旱河)自西向东绕过南部,流入收水岩。秋冬因河水断流,形成许多潭(当地称池),春夏雨季,旱河泛滥,故有“大雨成河,小雨成池”之民谣,河池因此得名。
6、百色市
“百色”一词的由来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百色”由壮语“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第二种说法,“百色”是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第三种说法,因这里聚居着壮、瑶、苗、彝、仡佬等多种民族,百色百种,故名。第四种说法,广西近代知名教育工作者、神学工作者、民族历史学者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里记载:“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脉塞口之内也。”
7、崇左市
崇左市,崇左名字由原为崇善县和左县合并后取二县首字为名。
崇左,唐宋时为羁縻思城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 太平州、右州地。宋仁宗皇祐五年置崇善县。民国初, 将左州改为左县。一九五一年,崇善县与左县合并称崇左县。原崇左县归南宁管辖,2003年撤销崇左县,8月6日,地级崇左市正式挂牌成立。
8、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防城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先秦时期,这一带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秦置之象郡所辖;汉为合浦郡地,三国至晋仍属于合浦郡地(三国期间为吴国辖地);南朝宋、齐时为宋寿县地,属交州管辖,梁、陈时为这宋京郡安京县地,属安州管辖;隋、唐时为钦州辖地。宋时仍隶属钦州管辖,并开始有“防城”之称。元、明、清时隶属钦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划出钦州西部设置防城县,隶属广东省。民国时期至解放初,仍属广东省辖。防城县1951年至1955年6月划属广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复归广东,其间,1957年将防城县划分为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防城县;1958年5月, 经国务院批准,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东兴各族自治县,1958年12月,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后,称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1965年8月,东兴各族自治县又划归广西壮族自区。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城从东兴镇迁到防城镇,县名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84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区与北海市等一起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地级编制的防城港区,直接由自治区领导。
10、钦州市
钦州市,古称安州,钦州名字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因钦江得名。二是同名改易,改安州为钦州。三是取归顺朝廷、不搞分裂独立之意,即“钦顺之意”,得名钦州。
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钦州得名另有二说:一是同名改易说。据《隋书·令狐熙传》载:“州县多有相同者,于是隋改安州为钦州。”二是取归顺朝廷、不搞分裂独立之意。如明、清《钦州志》皆说“取钦顺之意也”。 1912年改钦州直隶州为钦县,1965年改为钦州县,1983年改为县级钦州市,2002年升为地级钦州市。
11、北海市
在秦朝时期,秦国征服百越设立了象郡,北海地区就隶属于象郡管辖。到了汉代,北海就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这时的北海大概是一个小渔村,作为船舶停靠和避风的地方。
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渔村也不断发展。北海渔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公元1662年,清朝康熙政府在北海地区设立了北海镇标,正式确立北海的地名。到了乾隆年间,北海已经发展成小城镇。到了清朝晚期,北海作为港口城市开始初步形成 。
新中国成立后,北海被划为广西管辖,上世纪80年代升级为地级市,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2、玉林市
在郡县制废除以前,今玉林市境内大部分区域都是属于合浦郡所管辖的。唐朝乾元元年(758年)以州县制取代郡县制之后,今玉林市境内才真正出现了州级的行政区划。但此时的玉林市里存在着郁林州(今兴业)、牢州(今玉林市)、容州(今容县、北流部分)、禺州(今陆川县、北流部分)、白州(今博白县)等几个州,但也基本奠定了现在玉林市各县的区划。
至宋朝至道二年(996年),唐朝时玉林市境内的几个州几经变动,最终合并成两个大的州——郁林州、容州。郁林州的治所也从兴业迁到南流县(今玉州区),建城于南流江泮。郁林州辖今兴业县、玉林市、博白县。容州辖今容县、北流、陆川。至此,郁林完成了从最初郁林郡向今玉林市转移的历程,即今玉林市继承了原郁林郡之名。
元朝基本延续了宋朝的格局,设郁林州、容州。明朝时期,容州降为容县,仍设郁林州,属梧州府。清顺治时,郁林州从梧州府分出。民国元年降州为府,次年废府为县。民国后,玉林县的归属也几经变动,到1983年升为县级市,再到1997年升为地级市。就是现在的玉林市了,辖两区5县市。
郁林改玉林,取郁、玉同音。由于“郁”的繁体字是“鬰”,笔画繁多,书写困难,所以以“玉”字代替。
13、梧州市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地处珠江流域中游。梧州市是一个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为百越之地,广信、苍梧是古称,传说因古时盛产刺梧桐树而得名。公元 621年(唐武德4年),改郡治为州治,将苍梧改为梧州,是梧州得名之始。1927 年正式成立梧州市,为省辖市。
14、贺州市
贺州由境内贺江得名。
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即临江、贺江汇合于贺城。汉武帝时,因县境临、贺二水置临贺县。隋开皇初,置贺州,因贺江而得名。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称贺县。1997年改为县级贺州市。2002年升为地级贺州市。
此外,据《本草纲目》记载:“…方术家谓之贺,盖锡以 临贺出者为美也”,“贺”为古代锡的别名 ,因古时以临贺(今广西贺州市)出的锡最出名,因而称锡为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