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饮食的故事(宜昌三国美食故事汇)
张飞刴馍
文 / 向 東
稍上一点年纪的老宜昌人都清晰记得,每到楊岔路,伍家岗,尤其是到临江坪和南津关时,就会闻到临街数家烤炕店,不时飘出阵阵炕粑粑的焦香,分外诱人而止步注目,这就是宜昌从三国年代就流传至今的风味特色小吃“火烧粑粑”,亦称“张飞刴馍”。
宜昌火烧粑粑选用当年新上市放麦面,采用家传古法老面发酵接面法,把发酵好的面团扯捏成二两左右小面剂,分别包入盐菜,红糖,或什么都不包,保持原麦原味,用手压成小圆粑粑,贴在柴火灶锅里不停翻烤,待粑粑发泡鼓涨,呈两面焦黄即可食。火烧粑粑外壳焦香可口,内瓤却特别松软渲和,咸、甜、原味随意,作早点,正餐均可。夏季伴稀饭共食更宜,作行军干粮最佳。
为什么宜昌人称之为“张飞刴馍”?据传,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西进益州(成都),留关羽守荆卅命根之地,令张飞任宜都郡太守。张飞在虎牙滩,临江坪,南津关长江天堑沿线操练兵马时,军中多以吃火烧粑粑为军粮。张飞乃性情急躁之人,常常嫌火烤粑粑太复杂,太慢,费时,影响操练,就命火头军设法改进,火头军便将二两一个的小粑粑改为2一3斤一个的大粑耙,改有馅饼为无馅原味饼,为了提高炕粑耙的速度,便在原平底锅上,用小吊杆吊上了一只盛有燃柴余炭的反沿底锅作盖,扣在炕锅之上,使粑粑上下火热兼施,锅内則集炕、蒸、烤一体,使粑耙粑二面焦黄,原味麦香,淡甜,更加可口。特别是上下受热,缩短了炕饼时间。
此粑粑炕熟出锅约三寸厚,直径达二尺阔。改进粑粑虽然大大节省了时间,可军中亦曾一度为粑耙太大,不好分食而累……张飞知悉,哈哈大笑,随手抽出腰间佩刀,挥刀向粑粑剁去,只见“嚓!嚓!嚓!嚓”四刀,便将粑粑劈中剁出均匀八大块,众兵笑而均匀分食,故宜昌大火烧粑粑得名“张飞剁馍”。
张飞在宜为官,军中剁馍传入坊间,小贩们則据顾客所需多少,分斤拆两刴而售之,很受欢迎,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刴馍是上坟摆宴祭祖,少儿游春野炊的首选干粮,更是峡江“桡胡子”,码头“棒棒军”和巴山盐茶马帮的常备之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