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6年吐血的经历(工作一年累得吐血身亡)
工作一年累得吐血身亡,他还说是他一个人的悲伤
——读《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有感
2019年,我读的小说并不多。给我印象深刻的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就是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尤其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这部小说,读完后我掩卷沉思无限感慨。
书中那楔子似的诗句,一直回响耳边: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这首诗是高考落榜后采药写给去上大学的涂自强的,涂自强把最后一句话做为绝笔留给了同学。
从内容上来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写的是一个底层人坚强不息的奋斗史,也是一个底层人以命相拼后仍然失败的无助经历。主人公涂自强,生在贫困闭塞的山村。做为家庭唯一小辈的他(哥哥和妹妹外出打工生死不知,再没回来)考上大学后,父母乡亲在惊喜交加中对他寄予厚望,都以为自此后他会走上一条幸福大道。就连村长也嘱咐他,做官后要为家乡出点力。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最终他会积劳成疾早早离世。
从他拿着乡亲们凑的学费踏上大学的路开始,他都在凭几之力努力存活着。帮农妇背柴赚饭吃,帮老人挖路解困境,在车行打工赚学费,在饭店帮忙换住处,他做的理所当然,没有觉出任何辛苦,相反却非常感恩。这世上的人怎么这么好啊,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到大学后他在学校食堂打工,做家教,以此获得生活在大学里的生存必须。他以为只要坚强地努力下去,总有一天可以拥有普通人的幸福。却没想到,他的明天根本就是一条绝路。
在他大学即将毕业,全力以赴考研时,父亲意处亡故,家中房屋被积雪压塌。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他只剩下了母亲这唯一的亲人。已经体尝过城市生活好处的他,再不愿母亲遭受山区的刺骨寒冷与难熬日子。他毅然将母亲带到城里,放弃考研,四处奔波着找寻工作。那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即使拼尽全力也要在城市立下足来,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
当他得知病情已经无法医治时,他多想死在母亲的怀里,但是,他深知不能。
他强忍着无助的悲伤为母亲求得一处养老之所,告诉母亲他要去美国工作。临行之前,又给他的同学写了一封信,如果可能,希望在他死后的日子里,可以来看望看望母亲。他在信中告诉同学,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悲伤。
从表达形式上说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平实,朴素,不饰雕琢。作者以冷静的笔调,内敛的情绪围绕涂自强的个人经历与周边环境,将他短暂的一生表达得自强不息,顽强不怠而又悲伤无助。
小说的情节设置也没有特意制造波澜,只是依据着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在自然流畅的起承转合中完成了主人公一生的书写,也完成了文章主题的表达。涂自强之所以说是他一个人的悲伤,是因为他将追求美好生活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到了自己身上,他从来不知道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也应该帮他插上飞翔的翅膀。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用冷静的语言,内敛的情绪表达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凉。读完之后,让我们禁不住扪心自问,这真是他一个人的悲伤吗?
正如作者方方所言“他一直遵守规则,一直让自己努力,一直宽厚待人,也一直感恩他所得到的好,并且一直严守孝道,中国人传统中的美德,他真的都不缺少。他的每一步都很踏实很本分很实在,他甚至没有抱怨这种与身俱来的不公平,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要做的就只是改变这个命运。即使这样一个人,他也仍然生活得不顺利。有很多人的人生悲剧,与自身性格相关,但涂自强没有。唯其如此,我才真的为他悲伤。”
是的,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伤,这是一群人的悲伤,是一种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于“揭出痛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此篇小说同样如此。个人的能力微乎其微,想改变涂自强的命运也如鸿毛擎巨石。惟有社会与时代赐予伟大的力,才能让涂自强这一群体人的生活不再如此哀伤,如此无望。
当然,这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能解决了的问题,也不是雷厉风行的一个眼神就能完成的一个动作。这需要社会机制的一点点帮扶,需要人性光辉的一点点浸润。虽然任重而道远,只要愿意就能够走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