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沉香的书籍有哪些(花开双叶各生莲华)
念珠,或者佛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pqsaka-mqlq,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ak2a-mqlq,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japa-mqlq,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ak2a- s[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mqlq 在这里译做鬘,中文意思是头发,实际可能解释为饰品,即鬘条。
1从迷烟幻雨中来
我们在谈到中国文化的时候,无数次重复了儒释道三位一体,佛教已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剥离的部分。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让我们时常忘了佛陀本是“戎神”。
电影《奇幻丛林》的场景原型,印度班奇国家公园
闻一多先生在解释楚辞的瑰丽想象时说过,“楚人好巫”很大程度上因为上古时期,楚地的原始森林对于先民来说有太多未知和不能解释的事物,让人们很容易就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膜拜,认为冥冥中的神祇主宰自己的命运。
那么古印度富沃的平原、幽深的丛林,无疑也是宗教的温床。
《奇幻丛林》的场景原型,加济国家公园
最初,古印度先民在传统上会批戴蔓草,也会制成植物做的鬘条。日后富于宗教意味的璎珞与珠串都是在这种古老习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因此珠串与璎珞本是是一体双生的东西,他们所代表的含义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分离,却又依然彼此联系。
中国式璎珞
印度妇女戴璎珞
璎珞这个词,中国人绝不陌生。“璎”与“珞”两个玉旁的字,都可以解释成宝石,而印度地区是中古世界最重要的宝石产地,至今印度妇女的传统服饰中仍有璎珞
而佛教自阿罗汉以上,佛像颈间常以璎珞为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佛所行赞》卷一所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
《菩萨璎珞本业经》则叙说了菩萨之阶位及其三聚净戒等因行,“璎珞本业”成为华严宗系统的用语。菩萨宝像中,璎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实际上这也是佛教从更古老的印度教中借来的元素,印度教十二天中的毗湿奴,即以璎珞宝像而著称。在后世佛教体系的传说中,毗湿奴与梵天成为佛前护法,即“天龙八部”中天部领袖。
在佛教经典中, 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 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中世尊教波流离王,以木槵子(一种乔木的果实)结串作为计数的工具。念一次佛陀、达摩、僧伽名,则过一次木槵子。这也是最早的念珠。
“当贯木槵子一百八, 以 常自随; 若行、若坐、若卧, 恒当 至心无分散意, 称佛陀、达摩、僧 伽名, 乃过一木槵子; 如是渐次 度木槵子, 若十, 若二十, 若百, 若千, 乃至百千万……趣向泥洹, 永断烦恼根, 获无 上果”
——《木槵子经》
至唐代, 在佛教大兴的时代 背景下, 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 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旧唐书·李辅国传》载: 辅国不茹荤血, 常为僧行, 视事之隙, 手持念珠, 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 口同佛号, 每时散席, 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 甘肃敦煌莫高窟中, 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 的泥塑弥勒菩萨像, 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 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 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 像, 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
2玉与菩提相表里
世间一切宗教仪轨都有一个不断复杂和充实的过程,在这点上佛教或许有一些特殊,从一开始就踩着巨人的肩膀站在一个极高的思辨起点上。但它同样要受到发展规律的支配。
在这种发展中,璎珞与珠串的作用和意义开始分离。璎珞仍旧作为佛身的装饰存在,成为庄严宝相的一部分。而珠串成为僧人的法器,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璎珞的材质,用的是最华贵的宝石,人间重宝;而念珠的材料极为广泛,包括宝石、人兽骨、竹木、果核……不一而足,但诸多材料之中,佛家最贵菩提,这在诸多经文之中都是明确指出的。
菩提子珠串
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 佛告大众言: 汝等善听, 我今演说受持数 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用铁为数珠者, 诵掐一遍得福五倍; 若用赤铜为数珠者, 诵掐一遍得福十倍; 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 诵掐一遍得福百倍; 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 诵掐一遍 得福千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菩提子因为应了佛陀在菩提树下得正道的大典故,其余材料难与之争。地位在它之下的尊贵材料则是水晶、珊瑚、砗磲等佛家宝物。这之中实际是两个不同的逻辑:菩提子地位最尊,所代表的是佛家重精神大于物质,这是原始教义赋予佛家的理念;但世尊的归世尊,教团的归教团,后世佛教集团不可避免地要追求供奉的价值,因此各种昂贵华美的材料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菩提子年年都可重复生产,它的实际价值很低,不具有稀缺性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超然物外的是释教,心仪重宝的是人性,二者相互掩映才是行走在世间的佛教。因此璎珞与念珠,实际互为倒影。璎珞是爱重珍宝的那一部分理念,世间瑰宝的合集;而念珠是不计物质的一部分理念,是不值钱的果实串成的计数器。
但佛身上的璎珞往往是泥土塑成,而人手上的念珠却可以由极珍贵的材料制成。这又是个很有意思的事了。《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 中, 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 法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 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记载。
凡有所像,皆是虚妄。佛珠这东西,按说是不该论什么材质,重要的是内心的虔诚。但就算是得道的大和尚,也是爱重珍贵的珠串的。菩萨宝像都以璎珞为贵,何况是普通人呢?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爱物。对于生命中看中的东西,总是想要用最好和最珍贵的材料去做。对于最亲近的人,总是想给他最好的。这一点上,信佛的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佛家更多地鼓励信徒放下这种执念罢了。
璎珞与念珠,二者互为表里。珍贵与平凡,物质与精神,在它们身上交织、纠缠,像塔的影子倒映在湖水里。
3兼及表里可乎?
所以有没有一种材料,可以兼及表里,既得精神之空灵,又得物质之尊贵呢?
我猜大家都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了——但这是这是事实!
从先秦起,香就被认为可以沟通天人,用于表达对天地的敬仰。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和香炉文化的鼎盛加速了香文化的发展。《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四种,可见香在诸供养中之重要,而上好妙香之供养尤为重要。沉香或正檀香制成的香在供佛中被视为上品。
《楞严经》中谈到诸根圆通的法门中,香严童子以香尘修持:“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密宗《苏悉地羯罗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修佛部法应燃烧沉水香。《虚空藏菩萨神咒经》等经文也都广泛提及沉香在佛事中的应用。
沉香,绝对是满足佛家精神理念的一种材质。相比菩提它之所以小众,首先是因为价值高,在从前难以取得,在旧时物质条件不丰厚的时代很难被广泛传播;其二是沉香木质较软,旧时的制作工艺使它很难保存长久,目前拍卖行卖出的最早的沉香珠串也不过是清前期的。
但如果仔细想一想,沉香珠串确实是罕见的兼及表里的门类。
它的木质使它天然具有亲和自然、沟通天人的属性;树木倒伏于土中,由衰朽中孕育香气,恰好与佛家涅槃暗合;同时沉香的稀缺性又是菩提子等木质材料无法比拟的,野生沉香的成香过程有数百年,人类的开采却极快,上品沉香只会越来越珍贵,不像菩提子和竹木等材料,每年都有一茬。优质沉香珠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
香是净土中上等的庄严香,沉香之气清醇、幽美,使人身心舒畅。悲华经、毗耶婆论经中,将香详述是净土中常见的殊胜庄严之一。维摩诘经中的香积国土,即是香之净土。华严经中也说华藏世界被重重无数的香水海所围绕。 沉香之气可以营造使人修行增长的环境,它与其他的风水景物不相挤,祥和洁净的环境,使人心欢喜,心明性悟。
人们赏玩手串念珠,无非是两种追求。一是礼佛,求内心之澄静;一是美观和珍贵,为自己心情的愉悦。前者追逐的是“念珠”的理念,后者追逐的是“璎珞”的化身。对中国人来说,随身的珠串用佛家七宝的砗磲、珊瑚、金银过于直接;而菩提、梧桐、竹木又过于素净,能在一个物件中,同时满足两种需求的,舍沉香外无它物。
花开双叶,各成莲华——我们谈沉香念珠的时候,所说的其实是两件事。
它是随身的璎珞,是木质的宝石,是珍贵的玩物。
它随情随性,寓意深远,是人生在世所修的“顺心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