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年俗(旧俗澄海春节民俗)
过个澄海民俗年
(澄海苏北中学 许旭绵)
许多人都觉得春节过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没有“年味”。其实不然,只是越来越好的生活把“年味”冲淡了,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把许多属于民俗的、传统的东西摒弃了。
送神上天,也称过小年
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澄海人过春节,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是从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神上天”开始的,这天被称为“过小年”。平常人家非常注重送家里的灶神,灶神是司命帝君,我们澄海人称为“司命公”(读作“新面公”)。
从这天傍晚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家送神,一直到子夜和第二天拂晓之前(以鸡啼为时间标志),送神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营造了过年前的那种热烈喜庆的气氛,这种气氛在小孩的感觉中特别强烈。这样,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迎接“珠光佛”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腊月二十四日,刚刚送完了神,家家户户又忙于迎接“珠光佛”。家庭主妇动员小孩子折来“树青竹青”(榕树叶和竹叶),放进水缸里,插在门环上,然后设下香案,摆上也插了“树青竹青”的糖米供品,为代替上天的诸神而下界保民的“珠光佛”及其坐骑洗尘接风。
传说水缸里、门环上的树叶、以及供米都是为“珠光佛”的坐骑神马准备的。这样忙活了大半天,迎佛送神的事也就到一段落了。
准备年货、大扫除、祭祖
该筹备过大年了。澄海人除了购年货、清洁居室、培育水仙之外,最繁忙的莫过于蒸“鼠曲粿”了。送完神,迎完佛,农村的老人小孩开始到田地里采摘“鼠曲”,城镇的家庭主妇也开始购买“鼠曲”和芭蕉叶。
“鼠曲”是一种植物,中药名叫“白头翁”,其花蕊生长有许多棉絮状物质,用来舂粿,不但味道独特,据说还有开胃消食、和滞养颜的药理作用呢!采摘来的新鲜“鼠曲”,经过熬、浸、舂、煎油,然后和上相当于全部的三分之一的糯米粉,搓揉成小团团,放在沸水中煮上一会,成深绿色,捞上来然后再和上剩下的三分之二糯米粉,加汤水,不断地搓揉,就制成了“粿皮”。包上豆沙或炒饭或“咸甜双烹”,在家庭主妇的巧手中被捏印成桃心形、龟形等形状,放在芭蕉叶上蒸熟,这样,潮汕年节最具特色的食品“鼠曲粿”就制成了。
除夕、团圆饭、守岁
巧手的潮汕妇女做完“鼠曲粿”,又忙活了一天杀鸡杀鹅的工作,转眼之间除夕到来了。又是一番忙活,张贴新春联,炸酥饺,拜神庙留守神明,封井拜井神,十五岁以内未“出花园”的孩子还要为他们张罗拜公婆神,这些都张罗完了之后,就该一家团圆“围炉”祭祖宗了。
这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把过年的气氛渲染得隆重和热烈。吃上一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年夜饭之后,小孩都换了新衣,拿了大人给的红包压岁钱,去串门,去炫耀,去和别的小孩比钱多钱少衣新衣旧了。也有的小孩拿了这些钱,去买了平时没钱买的气球啊、鞭炮啊,然后就在房前屋后尽情的燃放,尽情的玩耍,欢笑声鞭炮声混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守岁,那是大人的事,在那个电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也没有电视可看,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了。小孩子平常很少有超过晚上八点还没睡觉的,所以,除夕夜要守岁迎新,只有大人们才能熬到凌晨辞旧岁迎新年。午夜时候,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当鞭炮声趋于平静的时候,人们也陆续进入了梦乡。
除夕夜有很多禁忌和习俗,比如早在送神上天以后,就应该避免摔破碗盆之类的瓷器,如果不小心摔破了,要说声“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这和北方说“碎碎(岁岁)平安”大同小异。我们樟林东里一带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有人在除夕夜感冒打了喷嚏,这被认为不吉利,要在元宵晚上去地头宫里偷一户姓肖的人家的一个粿品来吃,才会“消灾消难”。
大年初一:鞭炮、落汤钱、大吉
正月初一一大早,又是一阵鞭炮声把睡梦的小孩子惊醒,睁开惺松的睡眼,穿上新衣服,踏着一层厚厚的如雪花般的鞭炮碎纸,又开始迎接最快乐的一天。妇女们早在天还没亮就已经起来忙活着做年糕了,潮汕特色的年糕我们都叫“落汤钱”,用糯米粉渗水糅团,放到开水里煮到这些糯米团浮上来,再把这些捞上来,用擂钵和擂棒擂成糊状,然后用筷子挑出一块块,沾上花生末、芝麻末和白糖,很象西藏人吃的糍粑。我们潮人用它象征“钱”,大年初一拿来祭拜神明和祖宗,然后,就成了一家人的早餐了。
吃完年糕,有的拿上“大桔”礼品,开始去给亲戚朋友拜年,有的去逛街,去看春节潮州大锣鼓队游行了。大年初一这一天,有一些讲究,比如不能拿针和扫帚,不能骂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即使孩子很调皮捣蛋,也不会被家里的大人骂,这可是一年只有一次啦。
初二:拜井公井妈、女儿回娘家
初二这天一大早,就是开井,然后拜井公井妈。这天也是新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谓之“看正”。旧时,女方娘家要在上午一大早就由小舅子(舅与“有”谐音)送大桔、菊花糕和腊蔗或者蛋卷之类的礼品,还有四种时鲜水果到男方家,让男方把这些“外家礼物”分发给邻里亲朋,谓之“下物食”(下读“吓”第6声)。春节头几天在家可以收到左邻右舍好多此类小礼物,都成了家中小孩的口福了。看正“下物食”是娘家给夫家邻里传递一个信号:我家女儿嫁到你们这里成了亲戚邻居,给点礼物你们以后可不能欺负她咯。
大年初三:老姑婆回娘家
初三一般是老姑婆回娘家的日子,他们年轻时或者娘家双亲在堂的时候也是初二看正的,但从女儿或姑妈变成姑婆之后就自诩为“瓜棚下”,初三以后才回娘家看正了。
大年初四:老爷“落天”
初四早上,十天前“上天奏好事”的神明“下界传佳音”了。主妇们又该准备树青竹青、糖米供品慰劳神明们的坐骑了,于是又是水缸、门环、香炉遍插松竹,谓之迎神,一般年份初四这天离惊蛰不远,会下几滴小雨,这就是老人常说的“送神风迎神雨”。
大年初五:桃符换彩日
初五这天是“桃符换彩日”,这一天,轮到珠光佛上天了,他老人家已经完成了代替上天的众神护佑众生的任务,今早也上天了。所以,老百姓总该表示表示吧,于是老老少少们又备下什锦大桔拜祭了一番。今天还是众神开始“办公”的日子,从今天开始,贴在门楣上,小孩子戴在身上的神明的符箓开始起作用了,所以要把去年的老符拿下来烧化,然后请来新符,所以叫“桃符焕彩”。宋人有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写这种情境的。
初六、初七:吃“七样羹”
过了初五,新年也过得差不多了,但是初六吃“六样羮”初七吃“七样羹”也是过年的尾曲,有人还把初九玉皇大帝的生日(潮人称为“天恩公生”),潮汕人进斗、拜寿面糖团的“攒福”活动也算是过年的尾曲了。
来源:澄海10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