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织鱼网和机器织鱼网区别(老船长手工织网18年传承渔家传统民俗)

手工织鱼网和机器织鱼网区别(老船长手工织网18年传承渔家传统民俗)(1)

刘芸 摄

“传统网具织法繁多,渔民会根据不同的鱼类品种编织不同的网具,所以手工织网的技艺凝聚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应该传承下去。”日前,在寨上街建阳里社区,七旬老人赵加岺正在教授手工织网的技巧。他手工织网18年,遵循古法造风船,深入社区讲渔村历史,目的就是传承渔家传统民俗,让年轻人记住历史。

手工织网凝聚先人智慧

赵加岺是滨海新区蔡家堡村的一位老村民。记者日前在赵加岺家中看到,他正在小院外织网,绕满渔线的梭子来回穿梭,已有一大片的渔网织成。而渔网的一头是一条手腕粗的绳子,足有30多米长。“这绳子是底纲,扎网用的,也是整张渔网最重要的绳子。”赵加岺说。

记者了解到,蔡家堡村紧邻渤海,建于明初,曾是天津市捕捞渔船最多的渔村,拥有船只数量占汉沽地区渔船总数的70%,村里大多数人都会织网。渔网的组成很有学问,一般由网衣、绳索、浮纲、底纲等构成,按操作方式和结构分为拖网、拉网等十多种大小不同的网具。到20世纪80年代,渔网制作开始机械化,渔网多由人工编织而成的这段历史开始成为一段回忆。赵加岺告诉记者:“传统网具织法繁多,渔民会根据不同的鱼类品种编织不同的网具,凝聚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

2001年,赵加岺开始利用自己熟悉渔家各种网具的特长扎绳结网,包括拉网、大流网、兜网、罾网、跑网、抢网、拖网等10余种,全部是手工传统工艺。没想到,本是为了自娱自乐,却受到周边渔民的欢迎,买走用于捕鱼生产。如今,赵加岺每年可以编织100多张渔网。他告诉记者:“编织渔网也是渔家的一种历史文化,如果不系统整理下来,就会随之失传。过去渔家的各种网扣,总结起来有二十多种,分回龙扣、猴拳扣、瓶子扣、拉网杆子扣、梅花扣、蒜头扣、疙瘩扣、牛套骨扣等等,一种扣有的也分死扣和活扣两种。别小看这些扣,也是一门手艺,我想一边系一边找人给录下来,传给以后的年轻人。”赵家岺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同时希望能有年轻人学习手工织网,继承中国传统的制网工艺。

造风船再现传统出海风俗

赵加岺17岁上船,22岁当驾长(船长),在渔船上劳作了大半生。2011年,蔡家堡村整体搬迁,渔民上岸了,但他的心却依然情牵大海。渔村作业都改成了机器船,但赵加岺忘不了过去的风船,因为在他看来,风船是渔村历史的鉴证。

所谓风船,就是挂上大篷,用篷作动力让船在海上航行。赵加岺想用风船来追古思源,传承民间历史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蔡家堡村600多年来渔民的生产用具、劳作场面等原汁原味的渔家文化。于是,他和村里12名老船长一起,按传统风俗和工艺建造了一条长12米的古风帆船,并试航出海。

渔村把造船称为排船。赵加岺介绍,排船讲究“三膛、六座、七走、八飞”等各种工艺。排船的带头人叫“领做的”,负责排船总体设计和现场施工指挥,他的手艺决定了船型的好与坏。排船施工仪式叫“铺置”,完活儿前要举行“放喜木”仪式,完工后还要贴上船对儿、洒酒、放炮,图个吉利。

如今,赵加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手艺,记录渔村历史,留下渔村的记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