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成语故事简写望梅止渴(国学成语番外篇)
微历史,大道理。生活的真谛和历史的真相,往往在细微之处。
今天的国学成语番外篇再讲一个山东人的故事,不是笔者偏心,实在是凑巧而已。
随后讲的第二个小故事也与饮食有关,主人公则是江苏人。两则故事都出自《世说新语》。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因兵荒马乱造成特大饥荒而饿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的记载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时段当属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当年汉赵首领、匈奴人刘渊命令儿子刘聪以及大将刘曜等率领精兵四万打败西晋京师洛阳守军,进而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公元312年,晋怀帝司马炽被俘,王公士民十万余人先死于战乱。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被杀死。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公元316年,刘曜攻入长安,俘获晋愍帝,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使中国从统一再次走向分裂。从此,中国北方进入战乱不休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在司马睿的主政下,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
今天的这两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永嘉之乱时,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郗鉴,今山东金乡人,西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也就是说,郗鉴祖上“曾经阔过”,但世事变幻,远祖的余荫并没有到郗鉴这一辈,他从小孤贫。
尤其是永嘉末期,天下大乱,郗鉴在乡下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饱。好在十里八乡的人都敬重他的名望德行,就轮流请他吃饭。郗鉴不忍独享,经常带着自己的侄子郗迈以及外甥周翼两个小娃一起去蹭饭。
次数一多,大伙有意见了(当时连很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说:“现在大家都很穷困,因为您的贤德,大家才一起救济您,但恐怕不能一同养活这两个小孩子。”
于是郗公很惭愧,从此独自一人去吃饭,但每次吃饭时总是在脸颊旁藏些食物,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就这样,两个孩子也勉强活了下来,后来一起渡江南下(衣冠南渡)。
公元339年,郗鉴病故。当时,他的外甥周翼正担任剡县县令,噩耗传来,周翼辞官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上草垫守心丧,整整三年。
接下来再讲一个稍微与之类似的故事,主人公叫顾荣。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今江苏苏州人,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
话说某年,顾荣在洛阳时有人请吃饭,发现一个上菜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把自己的那份让给了他。
同席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整天端肉却不知道肉的滋味的道理?”
再后来,西晋丧乱,顾荣也不得不渡江避乱。每逢危急时刻,总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国学经典欣赏:
1、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