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八大民族服装 那些你曾遇见和未见过的民族服饰
服饰是民族的符号和标志,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民族服饰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是我国多元文化的大展示。民族服饰不仅有独特和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每个民族内在的深厚文化内涵。
文 / 百科 图 / 网络
来源:百度百科(baidu)
阿昌族ā chāng zú鄂温克族è wēn kè zú傈僳族lì sù zú水族shuǐ zú白族bái zú高山族gāo shān zú
珞巴族luò bā zú塔吉克族tǎ jí kè zú保安族bǎo ān zú仡佬族gě lǎo zú满族mǎn zú塔塔尔族tǎ tǎ ěr zú
布朗族bù lǎng zú哈尼族hā ní zú毛南族máo nán zú土家族tǔ jiā zú布依族bù yī zú哈萨克族hā sà kè zú
门巴族mén bā zú土族tǔ zú朝鲜族cháo xiǎn zú汉族hàn zú蒙古族měng gǔ zú佤族wǎ zú
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赫哲族hè zhé zú苗族miáo zú维吾尔族wéi wú ěr zú傣族dǎi zú回族huí zú
仫佬族mù lǎo zú乌孜别克族wū zī bié kè zú德昂族dé áng zú基诺族jī nuò zú纳西族nà xī zú
锡伯族xī bó zu东乡族dōng xiāng zú京族jīng zú怒族nù zú瑶族yáo zú侗族dòng zú景颇族jǐng pō zú
普米族pǔ mǐ zú彝族yí zú独龙族dú lóng zú柯尔克孜族kē ěr kè zī zú羌族qiāng zú裕固族yù gù zú
俄罗斯族é luó sī zú拉祜族lā hù zú撒拉族sā lā zú藏族zàng zú鄂伦春族è lún chūn zu黎族lí zú
畲族shē zú壮族zhuàng zú
注:56个民族拼音表(按拼音顺序排列)
01
阿昌族
腊撒地区阿昌族的衣着民族特色最浓。姑娘爱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像高耸的塔形,高达一、二尺。有的则用二寸多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极色绒珠、缨络点缀;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银首饰,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上面镶玉石、玛瑙、珊瑚之类;姑娘们还以银元、银链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数个,光彩夺目。阿昌姑娘还扎腰带,她们叫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
02
哈尼族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03
德昂族
他们用大方块银牌作纽扣,胸前挂满银牌和银泡,再用许多红色小绒球作装饰。据说胸前的银饰等,是为了显示她们的富有。
04
土族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分为妇女服饰、姑娘服饰、青壮年男子服饰以及老年男子服饰。
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服饰是指具有塔吉克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服饰。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气候寒冷的帕米尔高原,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所以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清代以后,用自织土布和外来的丝绸渐多。男女都穿染成红色的、长统、尖头、软底皮靴和毡袜、毛线袜。
2011年5月23日,塔吉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07
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老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08
苗族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65)。
09
撒拉族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颜色鲜艳明快,富有民族特色。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1)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2)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合。 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
2008年6月14日,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2008年6月7日,珞巴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彝族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2014年11月11日,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申报鄂温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保安族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14
景颇族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15
藏族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16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 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申报的“维吾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
赫哲族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族形成了以兽皮、鱼皮制作服装的传统。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世所罕见的,熟制鱼皮,制作鱼皮线的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制作出来的鱼皮服饰具有防水、抗湿、轻便、耐磨等诸多特性。
18
普米族
普米族女子喜将牦牛尾和丝线缠在长发中编成粗大的辫子盘在头上,再缠绕长头帕,以包头大为美,其身穿高领右襟衫,下着宽大百褶裙腰缠织有红、黄、绿、兰条纹的羊毛宽带,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19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服饰,男女款式不同。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妇女夏季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
20
仡佬族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
21
畲族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再如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都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
22
朝鲜族
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朝鲜族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朝鲜族女装短衣长裙。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2008年6月7日,朝鲜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
羌族
羌族民族服饰主要是:舞蹈演出类羌族服饰;旅游接待礼仪类羌族服饰;原生态表演展示类羌族服饰;政府、企事业单位、餐饮娱乐行业类羌族特色职业工作服;庆典活动类羌族服装;具有羌族艺术元素的时尚服饰;民族特色工艺品等七大类产品。
24
锡伯族
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除了平时的服饰外,锡伯族萨满教中的萨满还有自己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飘带绣裙。萨满穿上这种服饰跳起萨满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厮杀的动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的精神和狩猎、游牧的生活气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25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男子的传统服装在门襟、领边、袖口上绣花边。
男装有:衬衣,白色套头式,圆立领,在领、袖、襟边绣几何纹等纹饰。长衫,斜领右衽,无纽扣和口袋,长及膝盖,有的还饰花边,多用较厚实的绒、绸、棉布等缝制。腰带,是三角形绣花长巾。坎肩,无领、无袖、无扣,胸前绣上大朵带枝花。青年坎肩用鲜艳的颜色,如黄底蓝花等。老年人坎肩则多用黑色。还有长裤等。
女装有:连衣花裙,开领,宽大多褶,青年多穿黄色等艳丽色彩裙;老年人则多穿黑、深绿、咖啡等色裙。不束腰带。上衣,比较短,只及大腿部,无领,无袖,对襟,下摆的正中和正面两边都开衩,形成两片宽带。襟和宽带的边都绣花。出门时还要穿斗篷、蒙面纱,从头到脚都不能外露。
26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联合申报的“哈萨克族服饰”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7
回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蓝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28
佤族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
29
拉祜族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脚穿布鞋,头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等各色布条交织缠成。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下穿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剃光头,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银牌)。
30
壮族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31
侗族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
高山族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33
瑶族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2014年11月11日,瑶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
傈僳族
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傈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傈僳族男子服饰最早模拟喜鹊的颜色与样式,称喜鹊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裤,缠黑布包头。傈僳族男子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羊毛彩带,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35
毛南族
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过去,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 色大襟衫和对襟衫。男子穿唐装或琵琶上衣。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头上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各种饰物。不论男女都穿青、蓝两色服装。除丧事外,忌穿白色衣服。毛南族妇女还特别喜欢戴花竹帽“顶盖花”,过去新婚妇女往往要戴着它走亲戚。
36
基诺族
基诺族人数虽少,但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饰中,往往女子服饰比男子服饰丰富,但其他族却恰恰相反。 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基诺族男子穿宽裤和无领对襟白外衣。女子上着绣有各色图案的白色背心,外罩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身背大麻布袋。基诺族崇拜太阳,日月花饰就是基诺族人民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7
布朗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38
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39
裕固族
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人的传统服饰。 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妇女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2008年6月7日,裕固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0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别致。无论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欢穿一种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前大都绣着十字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色彩和谐、美观。在白色衬衣外,再套一件齐腰短背心。这种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搭配,在男子的服饰上更为普遍。男子除了衣服是这样,头上也多戴黑白两色的绣花小帽。冬季则戴一种用羊羔皮做的蓝色卷毛皮帽,下穿宽裆紧身黑裤,脚蹬长筒皮靴,外套毛皮大氅,腰束皮带,显得威武、潇洒。
41
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42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43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4
布依族
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其服饰大体上都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
2014年11月11日,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5
傣族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
46
东乡族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东乡族妇女上穿有“假袖”的上衣,下穿“过美”花裙,足登木底高跟绣花鞋。男子则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带,与蒙古族男子装束相似。近几十年,东乡族在服饰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即青少年妇女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青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男子喜欢头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无檐软帽,有黑、白两色,多用布缝制而成。
47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式,种类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48
达翰尔族
达斡尔族服饰历史上深受周边民族的影响,长袍形制与满族旗袍相似。清末以前都穿兽皮衣服,民国以后,棉、布、绸缎长袍成为达斡尔族主要装束,立领、右衽、大襟,着皮裤或布裤,老年人欢外套坎肩。男子长袍衣领、袖口有很宽的滚边,边上绣有图案,衣领以下的右斜襟也有宽襟边,用多道浅色条布组成。束宽腰带,腰带用皮或布制成,上面挂有烟具。妇女长袍外有时加外套或坎肩,襟边、袖口、领口、下摆等处多绣精美图案,襟边袖管镶有宽窄两道边饰,上绣花纹。老年人长袍宽大,年轻人偏窄瘦。
49
汉族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内容太丰富,请于百度百科搜索更多信息)
50
水族
水族在建国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兼事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51
柯尔克孜族
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2014年11月11日,柯尔克孜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
纳西族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则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显得庄重素雅。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3
独龙族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朝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
54
满足
满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 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5
黎族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
2008年6月14日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申报的黎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111)
56
京族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