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旦净丑简介(生旦净)
戏曲的角色分为不同的行当,是戏曲的一种特有的表演体制。有人认为行当是戏曲演员的分工;有人认为是戏曲表演技巧类型化的表现。其实,二者兼而有之。从内容上说,行当是戏曲表演中艺术化、规范化了的人物类型;从形式上说,又是带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类系统。它既是形象系统,又是程式系统,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戏曲形成初期,就有了简单的行当划分,不过那时不叫行当,而叫“脚色”。“脚色”与现在的“角色”含义不同,现在所说的角色,作人物讲,不是行当的意思。
行当两个字怎样解释?行是行业之意,指的是专门扮演某种角色的一种行业,或是专门从事表现某些特定角色的行业。当,是“应工”之意,就是在本身行业范围之内,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亦即用最准确、最适当的方法,来表现某些特定类型的角色,此谓之“当”。
行当合在一起,就是具备某种专门技术,用来表现某些特定类型的角色的行业。
行当来源于生活,划分行当自有其生活依据。在生活里,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职业以及面貌、形体的特征等,把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概括地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人物。
比如我们常说的老大爷、老大娘,或老头、老婆,就分辨出了人的性别与年龄。如果说倔老头子,就把性格加上去了。如果说苦老婆子,就把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加上去了。如按职业划分,则有当官的、当兵的、手艺人、念书的、做小买卖的、赶大车的等等。如按形体特征划分,则有黑大个、矮胖子、浓眉大眼、尖嘴猴腮、虎背熊腰等等。
在生活里这样划分,是为了人们彼此之间便于认识,便于理解。把人们用比较形象化的具体的词概括出来,可以迅速地缩小彼此认识和理解的范围。在生活里能够这样概括地划分,在舞台上为什么不可以更规范、更艺术地进行分类划分呢?行当划分的目的和作用即在于此。
舞台上某个人物一出场,通过这个角色所属行当的特点,包括化妆、服装、表演和声音上的特点,观众立刻就对这个人物的“共性”有所认识和理解,然后再通过演员的具体表演和台词,逐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戏曲塑造人物的特殊表现方法。
戏曲划分行当以后,对于演员,可以按照行当的要求,集中地学习、掌握演唱和表演的特点。对于观众,熟悉行当的特点以后,就可以更便捷地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演员的舞台艺术。
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时代,就划分出一些行当(脚色),不过不如现在科学、细密。当时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
末与净扮演男性角色,旦扮演女性角色。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当时已经划分为十二种脚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脚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在戏曲剧种中,京剧的行当是划分得最细致的,在京剧以前,对于京剧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汉剧共分为十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伕,十杂。
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是这样: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的生行;净是花脸;旦是女角色;贴是贴旦的简称,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外是老年男性角色;伕、杂,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汉剧的十种行当,划分得已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较简化,但在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不仅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主要行当仍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