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1)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加快构建林城相融、城湖共生、城在园中的城市绿色新形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一穹蓝天一方净土,一湖碧水一城绿荫,生态合肥成就养人福地。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2)

环巢湖大道美景。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综合施策打造合肥“最好名片”

四月时节,八百里巢湖一湖碧水连天阔。

驱车沿环巢湖大道驶入十八联圩湿地,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趁着天气晴好,我们正加快推进湿地修复三期建设,每天都有200多人在施工,目前主要是栽种水生植物和建设出水泵站。”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介绍。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占地27.6平方公里,一、二期工程涉及湿地进出水系统、多水田水质净化系统等,建成以来生态效益初显。三期工程是核心区,目前总体工程已完成70%,预计下月底可以全部完工。“湿地修复项目全部建成后,南淝河流经湿地的水体中氨氮、总磷可消减20%—30%。”李家政说。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3)

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推进“四源同治”,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最好名片”正在精彩呈现。

全面抓好“点源、线源、面源、内源”污染治理。

  • 点源方面,环湖4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全市85个乡镇、606个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 “线源”方面,以河保湖,全面推进清水型河流保护性治理工程,对入湖重污染河流重点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
  • “面源”方面,2021年环巢湖1公里内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2022年起负增长;
  • “内源”方面,做到蓝藻“不静、不聚、不臭”。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4)

十五里河下游巢湖入湖口生态治理工程。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构建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目前,巢湖湖滨、派河口、玉带河、三河、半岛等9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修复恢复湿地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日益凸显。

“巢湖作为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路线,每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过境巢湖的候鸟有数百万只。随着巢湖湿地生态恢复成效显现,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停留休憩。”观鸟爱好者何胜忠说,目前在巢湖湿地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多种。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5)

在巢湖半岛湿地公园,成群的鸟儿飞过上空。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工程总投资151亿元,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系统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等八大类37项工程,计划2023年基本建成。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1年,巢湖蓝藻发生总体趋势向好,与2020年同期相比,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提升,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

久久为功守好蓝天碧水净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让“合肥蓝”成为“常态蓝”。近年来,我市聚焦民生痛点、民心堵点,下大力气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让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6)

4月5日,无人机航拍的合肥塘西河公园春意盎然。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针对扬尘,去年我们运用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每日通报调度预警,跟踪式整改1143个裸地斑块,检查建筑工地7000余家次,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还出台《合肥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核发环保标牌17242个。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PM2.5实现“八连降”;空气质量优良率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历史新高;重度污染天数连续两年清零,六项监测指标有考核记录以来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我市深入开展滁河、小板桥河、店埠河、二十埠河流域等水环境专项行动,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零行动”,完成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39个建制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专业运维率达92%。启动大数据平台(水环境大数据一期)建设,整合全市水环境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智慧治水”。去年,全市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其中9个断面优于考核标准,优良率达85%。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7)

四里河滨水湿地公园水清岸绿的美景。何刚 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2021年,我市完成祁门路原红四方地块、明光电镀厂新厂区地块治理修复,推进马合钢、氯碱化工地块修复,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面积15624亩。与此同时,我市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3.76万吨/年。规范处理涉疫医疗污水,安全处置涉疫医废224吨。启动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推进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全市18座尾矿库污染防治成效评估。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一手抓新动能培育,一手抓旧动能淘汰,积极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近年来累计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超过2220家。”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在绿色发展转型上,我市瞄准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全链条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中国环境谷”已集聚160多家环境领域企业,基本构建了完整的环保产业链,2021年营收突破200亿元。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8)

中国环境谷数字新园区。全媒体记者 苏玲 摄

合理布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春夏之交,在合肥新老城区过渡带,骆岗公园正在拔节生长,全力构筑生态文明、城市活力的绿色引擎。

“目前,园博园栽植乔灌木1.3万株、地被6万平方米。锦绣湖公园栽植乔灌木1.2万株、地被12万平方米。”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事业部副总经理杨玲玲表示,明年市民进园将能感受到多元化滨水新空间、高质量稳定新生境、可持续人民新公园。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9)

园博园植物景观之海棠园效果图

“公园城市”向美而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着力构建全域公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

“十三五”期间,我市主城区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5996.9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公园绿地210个,面积427万平方米。2021年全市新增、改造提升绿地面积714.2万平方米,十大公园项目完工7个,建成小公园、游园40个,绿道109.4公里。“推窗见景、开门见绿”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10)

小巧精美的五里墩口袋游园里鲜花绽放、芳草葱郁。全媒体记者 宋炎骏 摄

城内四季皆景,城外满眼是绿。“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推动林业由增绿向增绿增效转变。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3.9万亩,森林抚育82.5万亩,退化林修复7.2万亩。“十三五”末,合肥森林覆盖率28.36%,森林蓄积量1006万立方米。2021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65万亩、森林抚育16.49万亩、封山育林3.45万亩、退化林修复6.51万亩。

写活“绿文章”,林长制改革是重要一笔。我市紧紧围绕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全面深化林长制体系化、项目化、制度化、科技化、法治化建设,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加快夯实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生态高地绿色基础,打造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合肥样板”。

合肥全域美丽示范区(绿水青山共为邻)(11)

鸟语花香的巢湖姥山岛景区公园。何胜忠 全媒体记者 苏玲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四级林长体系,目前设立各级林长3172名。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完善林长履责考评办法,做到定责、履责、督责、问责环环相扣,形成闭环。坚持林长制工作项目化推进,持续提升重点生态区域绿化。”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美丽合肥,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行动者。2021年,全市多形式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通过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建认养等方式,直接参加义务植树11.14万人次,参加植树达441.25万人次,完成植树407.465万株,面积6.08万亩。创建“花园家庭”,推行“市民园长”,共享共建绿色家园氛围浓厚。

如今的合肥,一个融合人文底蕴、北接分水岭、南抱大巢湖的开放性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构建。


文字 | 李孝林 全媒体记者 华新红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青培

出品 | “政在进行”融媒体工作室、“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