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枯竭时候怎么做(挥霍金钱很冲动)
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绝不停歇 ——弗洛伊德
非理性决策扰乱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很多人在生活中有过冲动决策的经历。
看到一样东西,觉得很喜欢,爱不释手。导购又在一旁吹风:看上这个东西,您的眼光真是棒极了。这是今年的新款,限时限量,正在打折。今天不买,折扣就没机会了,下个月再来,新款就卖光了。
你想了想: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下定决心“剁手”吧。谁知东西买了没多久,才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时间一长,好像没有当时那么喜欢了。
理性很重要,但很难做到
有趣的是,在冲动决策的同时。很多人也存在拖延决策的情况。
上司安排你一项工作。需要你协调其他同事,综合管理进度,配合完成任务。
工作在手里压了几天,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直到交工前的一星期,你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匆匆联系其他人,工作成果也是一般般。
人们总在享受的地方决策冲动,又在痛苦的地方拖延。
就像很多人知道,理性决策非常重要,只有保持理性,不断思考,才能够确保自己能够成功。问题是,受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做不到理性。
很多人看着事情越来越多,也逃不出“拖延的怪圈”
主观上,我们容易冲动,受别人影响。朋友、亲戚甚至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让人不胜其烦,不知如何抉择。客观上,要做的事情太难,其中变数太多,做事的条件、环境瞬息万变,自己不知该如何适应。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人的“决策注意力”有限,难以实现理性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斯蒂芬·罗宾斯在《做出好决定》这本书中说道:
“人们总被‘大事件’吸引,却忽略生活中的小风险。”
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发生“911事件”,3000人遇难,很多人为此取消了飞机出行计划,选择了汽车。生命诚宝贵,这是不想碰到劫机,把命也赔进去。
“911”让很多人谈之色变
事实上,在美国乘坐汽车出事故的概率,比飞机失事的概率大上几千倍。根据测算,恐怖分子每年要劫持50架飞机,并在每次杀死所有的人,飞机的死亡率才和汽车持平。可人们却因为911这样的大事件,被转移了注意力,忘记了生活中真正的汽车危险。
所谓“坐汽车保命”,可能只个注意力被转移的笑话。
刨开911那样的大事,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生活。就拿找对象来说,似乎全天下的人都在强调“门当户对”,把物质条件作为婚姻的第一选择。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是一种“预防机制”。毕竟,人们在生活中实在看过太多因物质条件而分手的。
相亲市场最讲究“门当户对”
因为彩礼,婚礼崩了。因为房子,妻子没了,这样的新闻似乎比比皆是。
然而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司法大数据离婚纠纷专题报告》调查了140万余对离婚夫妻。离婚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感情不和,占到77.51%。第二大的原因是什么呢?家庭暴力,14.86%。两个原因加起来,已经占到92%的原因。
当然,物质固然是婚姻的基础,但从这份报告来看。对于已经走入婚姻的夫妻,最关键的就是两个问题:那就是“你懂不懂我”和“你对我好不好”。也就是说,真正会杀死婚姻的,两个人的感情。共同语言变少,三观不再合拍,家庭越来越冷清,才是杀死婚姻“第一杀手”。
也许你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强调门当户对。因为感情不和这个情况太普遍了,看新闻的人没有兴趣。媒体当然知道,必须用一些物质化世俗化的原因,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决策的世界里,注意力才是真正的稀缺资源
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把各种媒体的话题当成了大问题。事实上,能上新闻的都是少数,都是小概率事件,而不是普遍的真实世界。在刻意运作下,小概率事件会吸引注意力,随处可见的危险却无人警觉。
“长时间的历史证明,大众的注意力,从来都在被收割、转卖的生意圈中,不断轮回,绝无例外” ——吴修铭《注意力经济: 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
究其原因,还是注意力影响了人们的投入程度。当人们的注意力被策略性分散或者转移,理性便不复存在。
3个方法,让你聚焦决策注意力,回归理性既然决策注意力这么重要,我们要如何找回呢?这里介绍3个主要方法。
目标如同海中航标,为我们指引方向
制定长远目标
决策之前,须得有一个目标,就像我们干工作之前必须得有一个计划。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事情应该怎么做。决策也是如此。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们会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而不知方向。
“活着而又没有目标,就像这个世界上多余的装饰品,难堪而又可怕的。” ——俄国作家契科夫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了目标。也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的决策是否偏离了目标,决策能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进一步。如果不行,那么这样的决策可以果断舍弃。
决策是需要成本的。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绝不能浪费。
人应该先了解自己,再改进决策
了解决策风格,对症下药
很多人想方设法改进决策。却不知道,人的决策有不同风格。
举一个小例子。你是怎样买衣服的?是到网上查一查当季的新款,看看最近流行什么,或是请别人推荐?还是先看看自己的身材,了解一些基本款式和颜色搭配,去买那些最适合的?
如果是前者,你是一位感性决策者,更看重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如果是后者,那你应该是一位理性决策者,更喜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数据和客观事实。当然,感性和理性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偏感性的人虽然比较主观,但也会灵机一动,迸发创新之举。理性决策者虽然客观认真,但有的时候也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做出一个平平无奇的保守选择。
老瑞德的人生观道出了多数人的迷茫
我们了解决策风格,是为了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避免问题发生。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就像被称为“影史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囚犯瑞德对人生的评价:“人活一世,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对那些不了解自身风格的来说,也是如此,胡乱运用一些决策技巧,有时候反而出问题。因此,要改进决策,就必须分析决策风格,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比如对感性的决策者,追求时尚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现实条件和特殊需求。而那些理性的决策者,应该主动设定理性思考的边界。
再高端大气,也不如适合自己。
有时候,保持现状是维持平衡的选择
不做决定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鲁迅(的确是他说的)
事到临头,很多人会倍感压力,产生焦虑,总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来解决问题。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毕竟有的时候,局势并不明朗。在问题没有恶化的时候,保持现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所谓的“双11购物节”。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应该买些什么,不买就吃亏了。
结果呢?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东西在角落吃灰,自己在生活吃土,得不偿失。
放下焦虑吧,维持现状也是一种选择
因此在感到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现在的情况到底如何?我必须有所举措吗?如果没有必要,不妨放下焦虑,关注情况的发展,在有必要的时候再思考对策。
每个人都希望理性决策,但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实在困难。主要原因还是决策的注意力被吸引、收割甚至转卖。因此,聚焦目标,了解自己,减少决策的焦虑,才是我们保持理性更有效的方法。
总而言之,专注,自知,则不会迷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