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的起源与发展(绅士的起源及变迁)
前言
常有人问到,什么是绅士精神呢?一直以来,英国绅士都是影视题材中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与日本人崇拜武士道一样,英国人对自己的绅士文化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一位叫霍普金斯的英国诗人就曾公开表示:“即便英格兰民族不能给世界留下别的什么东西,单凭绅士这个概念,他们就足以造福人类。”要理解绅士精神,就必须先理清绅士的本来意义。因为绅士原本并不是从个人形象和风度上定义的,相反绅士是一个阶层,是这个阶层的形象赋予了绅士在个人形象和风度上的定义。
英国绅士听起来好像由来已久,但其实也不过只有600多年的历史。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一蹴而就,当然绅士文化也经历了几次变革。
1.“绅士”的起源
首先,我们要了解Gentleman这个词。在英语里,过去专指那些乡绅,他们是贵族的亲戚、邻居、盟友或者旁系后代,很多都有贵族血统但没有爵位,这种地位实际上是英国严格的长子继承法所决定的。
在欧洲大陆虽然也实行长子继承法,但是贵族的次子即使继承不到爵位,也可以得到一个骑士的头衔,骑士的后代依然是贵族。法国和德国都有许多保持着贵族姓氏但没有爵位的贵族,比如大作家夏多布里昂,他爸爸是贡堡伯爵,但他是次子,哥哥继承了贡堡伯爵的头衔,他本人还是夏多布里昂骑士,子孙也可以自称骑士,依然是贵族。
然而英国的情况则不同,英国的贵族爵位只能由长子继承,次子可以得到Lord的尊称,但这个Lord是不能世袭的。例如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他的父亲是马尔巴罗公爵的小儿子,就被人叫作Lord,但是到他这一代就只是丘吉尔先生了,如果国王不封他为爵士他连Sir都不是了。
理解了这个前提,就容易理解Gentleman是什么了,其实就是欧洲大陆上那些准贵族,没有爵位,多半也就没有什么财产,但同时有背景、有门路,受过和身份相对应的教育。只不过,他们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虽说是自己找,但客观说多数情况下还是家里帮忙。你哥哥拿走了爹妈大部分的财产,为你花点钱收买一下本地的选民并不算什么。而且,英国传统的选举区很多都是贵族领地上的“腐败选区”,老爷说选谁农民就选谁。
此外,继承了爵位的大哥有一个缺点——有爵位的贵族老爷就不能进下议院了,可是当他作为大臣要制定政策、预算案,也需要有人帮他在下议院辩解。这时候,他那个不能继承爵位的弟弟就可以发挥作用了。用腐败选区把他选进下议院,正好可以当自己的传声筒。如果没有现成的弟弟,那么小舅子也可以,姐夫或者妹夫也可以。
这就是在实现有限选举法的英国,Gentleman或者说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乡绅”这个阶层的本质。
2、绅士的发展历程
在1414年,那时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词汇来定义骑士和男爵家族的年轻成员,以区分已经获得头衔的兄弟姐妹。到亨利八世时代,有四种人可以佩戴徽章:贵族(贵族,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骑士)、绅士(先生)、绅士(绅士)。然而,当时的绅士已经可以用来指代上述四类人,即所谓的上流社会和贵族。由于当时商人和平民的社会地位低下,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贵族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生活方式的蓝图。各行各业所追求的贵族社会习俗逐渐兴盛起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崇高的社会地位或崇高的头衔,更是一种社会追捧和敬仰的目标。久而久之,形成了“贵族精神”。“贵族精神”的核心是“骑士精神”,它强调勇武、开放、尊重女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英国国王亨利五世颁布法令,要求在诉讼中,需陈述被告的财产和地位(其实这一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贵族特权)。为了在法令中表示骑士、男爵家族中年轻的、还没有贵族头衔的成员,“绅士”一词才得以诞生。从此,地位低于贵族和骑士,但有财产和名望的人开始被形容为“绅士”。
从大约500年前的一封贵族信件中可以发现,当时成为绅士的四个必备条件:一是有绅士血统;二是大部分收入来自自己的土地、非工作或高利贷收入;三是担任官职,四是和贵族有亲属或联姻关系。当然,这封信还强调了,绅士必须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到了17世纪,此时绅士的贵族血统开始被模糊起来。17世纪英国发生了内战,国王查理一世遭到斩首,王室土地全部拍卖。阶级的壁垒开始被动摇,贵族阶级被打破。英国从此结束了中世纪时代,进入了现代社会的早期。
于是,通过经营农牧业和商业发家致富的精英开始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不再由血统决定,而是由他的社会成就构成。英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形成,并逐渐取代之前的贵族成为“上流社会”。
到了17世纪后期,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 “绅士教育”。他把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此时的“绅士教育”所着重于的培养的是 “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即必须具有上层社会所理解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能力、机敏与自信,具有高贵的文明的礼貌与仪态,具有多方面的学识,足智多谋。
而把英国绅士文化推向巅峰的则是打造了“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工业技术方面均都达到了世界级的巅峰状态。而经典的绅士形象——西装笔挺,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拿雨伞或者手杖,也正是在此时诞生。Gentleman、Gentlelady等词就来源于这一时期。
18世纪以后,绅士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世纪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数量和影响力继续扩大。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大,商人和财富逐渐增加。中产阶级不仅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一个界限逐渐清晰的群体——农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准资产阶级精英。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开始寻求政治权力和独立。这些新的社会精英的出现,使英国成为一个“上流社会”,“上流社会”代表着比17世纪更强的社会凝聚力。在接下来的两百年的发展中,绅士开始扮演关键角色。1832年,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投票权和重新分配议会席位的改革法案。自该法案出台以来,中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逐渐增加,其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中产阶级所倡导的奋斗精神、修身精神、自力更生精神,自然逐渐融入贵族精神之中。
19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根据世系或佩戴的徽章来界定一个人是绅士,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言行来界定。19世纪末维多利亚晚期,大英帝国极其繁荣,工业发展,经济进步,传统封建制度被商业资本充分渗透。在这一阶段,传统的绅士观念已经深入稀释后的绅士之根在于他的个人品德和高尚的行为。即使是那些摆脱寒冷的人也可以被称为“绅士”,因为他们的公平、谦逊和礼貌。无论是平民还是商人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做一个“绅士”已经成为当时不可阻挡的潮流。
3、绅士的风度
当然,一个真正的绅士,不应只注重外表,内在的品格与风度也同样重要。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着装的得体,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适合所在的场合。这种重礼节的风气源自于欧洲的宫廷。因此绅士文化的衣着自然不能随意,仪态也更不得轻视。一直到现代社会,这种讲究礼貌的风气也一直被保留并传承了下去。
第二点便是绅士们幽默的社交方式。绅士们往往性格内敛,但却妙语连珠。比如《傲慢与偏见》里的威克姆,就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称赞,更是赢得了美丽聪慧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芳心,开启了一段深情的爱恋。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英国绅士严格遵守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在英国,男人保护女人是天经地义的礼仪传统。
英国绅士常带的雨伞固然是因为英国天气多变,同样也是为了照顾没带伞的女士,可以说保护女性是英国绅士的天职。
在电影《泰坦尼克》中,当巨轮沉没之时,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喊道:“男人们,别忘了我们是英国人!”,英国绅士们自觉排在小孩、老人和女人之后等待救生艇,就连身价上亿的商业大亨也没有抢在妇孺之前求生,而是直接在船舱中仪表整齐的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今,大英帝国的风光已经不在,传统贵族血脉的绅士也早已不见踪影,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灵魂越发趋于自由,而绅士文化也绝不是局限于仪表形象言谈举止的刻板枷锁,它更像是一种追求高雅、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约束着每一位高贵的男性,令其魅力倍增。
4、英国绅士文化和我国“君子”文化
其实,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英国绅士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君子之道”精神在个人发展和规范化的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我国的《君子》精神强调“仁、义、礼、智、廉”,并对个体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其次,我国传统教育也注重六种技能的培养——诗、书、礼、乐、射、卫。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才能,我们才能称之为“君子”。当然,中国的培养也有弊端。比如,君子教育注重“孝道”,但往往因为过分强调而导致“愚孝”。与绅士文化一样,中国的“君子”严格遵守伦理原则,但也有压抑个性、阻碍个人思想自由的负面情绪。
事情有两面性。我国的君子文化和君子精神都具有传承学习的价值,也有需要抛弃的糟粕。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文化的正负效应,客观理性地进行批判,积极吸收绅士教育和绅士文化的优秀元素。将英国绅士文化的优秀部分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有益元素相结合,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