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舞剧名单(国宝文物讲民族团结故事)

大型历史舞剧名单(国宝文物讲民族团结故事)(1)

舞剧《五星出东方》海报。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 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河北雄安举行。在闭幕式上公布的第十七届文华奖获奖名单中,由北京市选送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荣获文华大奖。

据了解,舞剧《五星出东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玉歌舞团共同演出。该剧自2020年2月全面启动创作工作,2021年6月在京首演。一年多来在全国先后巡演30余场,被誉为“是一部具有高度历史性和民族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佳作”。

见证:珍稀文物焕发动人光彩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1995年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出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作为中原出产的织造品,五星织锦护臂在地处古代新疆地区的尼雅遗址,即精绝城所在地出土,其承载的珍贵历史信息备受瞩目。专家推测护臂佩戴者的墓葬主人是精绝首领,充分说明了西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小小护臂成为汉代各民族融合的见证。

大型历史舞剧名单(国宝文物讲民族团结故事)(2)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基于五星织锦护臂这一珍贵的创作资源,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尼雅考古现场开篇,考古人员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后,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展开这块织锦背后的故事: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仿佛叩响了千年西域的时空之门……大漠深处,汉朝戍边将领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遭遇沙暴,被僧人救入精绝古城,并与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相识结缘。

风沙磨砺,几番变故,在剧中角色的守望相助中,奉贴身佩戴的织锦护臂寄托着最深沉的家国情怀,见证了中原与西域人民的深情厚谊。

生动:舞台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为准确生动还原两千年前西域即古代新疆的历史人文风貌,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创作中深度发掘汉代时期中原与西域的独特文化审美,把文化元素置入不同时空与情境,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表现形式,在舞台上让文物“活”起来,用舞蹈“讲”故事。

大型历史舞剧名单(国宝文物讲民族团结故事)(3)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该剧从考古现场切入,穿越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又多次穿越闪回,最后回到现实的考古现场,最终形成了真实的考古环境与虚拟的历史场景在同一部剧中呈现,实现了运用一个虚构的故事讲述史实。舞剧《五星出东方》既符合历史原貌,又具有超越时代的独特审美,剧中所有的舞段、服化道、音乐舞美等,都源自于对于史料的深度研究和复刻还原,舞台上的呈现都是有据可查,确保故事严格遵照历史背景进行讲述,体现了高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历史的真实中提炼出艺术的真实,以虚构之“事”映射历史之“真”,以浪漫之“情”升华家国之“志”,从而展现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故事笑中带泪,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盛大礼赞。

包容:舞种融合实现创新表达

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剧中体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舞剧中建构了众多人物角色,通过不同角色间的互动展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大型历史舞剧名单(国宝文物讲民族团结故事)(4)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这样的包容性同样体现在舞蹈呈现上:灯舞中,精绝舞者捧灯而出,婀娜灵动,恍如飞天仙子;将士舞中,大汉将士威武雄壮,金戈铁马,宣示着保卫家乡的决心;仕女舞,汉朝仕女漫步而行,端庄雍容……显示了主创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一次用舞蹈解读和展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大胆创新。

“从一件国宝,到一部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创作过程,是一场历经艰辛、又成果丰硕的艺术考古之旅。”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表示,在编剧12易稿的剧情中,《五星出东方》用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创新表达的舞蹈语汇和演员真挚丰满的表演,艺术化地呈现了这件珍贵文物的历史价值;在一场场演出中,创作者们和观众穿越时空,一同感受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场景。北京演艺集团将以舞剧《五星出东方》为新的起点,持续深耕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力争生产更多精品力作。(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