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1)

枣庄地区开采煤炭的初始时间因为缺少相关史料记载,确定时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距离市中区不远的中陈郝村考古出土的金代窑坑出现的煤炭可以证实追溯至北宋时期这里就有了煤炭的开采,意大利人马哥索罗(1275-1292年曾在元朝供职)在其口述的《东方见闻录》一书中写道:“中国全境之中,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一,致使全境不燃他物。”这里所说的黑石就是煤炭。 由此可以看出在宋末元初,中国全境都采用煤炭,那么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多个较大村落的市中区境内有了人力、物力和需要等客观条件再加之枣庄煤田特殊的构造,用一些老矿工的话说,枣庄煤田是铁锅型煤田,即四边浅,当中深,浅的露头煤离地表很近,最深的不过几十米,最浅的仅几米,有少数地段甚至露出了地表面。相信当时的农民在常年的耕地、挖塘、打井过程中,一定会发现煤炭的,对于这种伸手可得的露头煤,一定不会弃而不取的!

窑,一个手工或者机械挖煤的场所,大多数的煤窑顶从底部向上会砌上砖,因为常常会挖掘成一个窑洞形的,然后通向地下煤层,所以叫做煤窑。市中区地区近些年矿产普查中就有1530余口古煤窑。现在市中区还有一些地名带“窑”,如军窑、乾四窑。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2)

枣庄街

枣庄街,坐落在唐初形成村落以村中枣树得名的枣庄,所以得名枣庄街,据《百年中兴》一书说枣庄街是枣庄第一条街道,形成与明崇祯元年,也就是1628年, 老枣庄街是枣庄地区最古老、最集中的回民居住区,也可以说是“枣庄”一名的发源地。此街南北长约5、6百米,在这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十几座古煤井,按照回族的习俗,每迁一地,先建清真寺,然后再建住房,如果在回族来枣庄时,老枣庄街的陆地面还是煤井坑洼遍地,矿石土堆如丘,他们是不会在此定居,更不会在煤井上建清真寺这样的大型建筑的。那些小煤井就从停止生产到看不到旧井痕迹,一定又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辛勤劳作,所以古煤井都是在老枣庄街形成之前开采的。 但是老枣庄街形成以后因来枣庄开办煤窑的外乡窑户多聚居于此周围,而变得繁华。成为峄县最大的集贸中心。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3)

大洼街

即现在的香港街,那地方曾经是市中区市区内的最低点,特别是该街的南半部分,解放前是一片汪塘。直到1953年枣庄煤矿恢复生产的时候才被填平。这一区域因此而得名大洼,洼不仅有坑塘的意思还有就是凹陷的地方,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一地带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而形成这一地形的原因正是与煤炭开采有关,在1878年中兴矿局成立进行了多次地质勘探,据勘探结果报告这一地区以采出煤炭一千到两千万吨之多,按照那个时代的采矿技术和人力、物力来分析,一个煤井日采煤也就十吨,要产出千余吨碳,一定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而开采过后形成的陷落造成了这一地带的地势低洼。

候宅子

坐落在市中区市区东北部孟庄镇附近,原是“峄县八大家”之一的梁家居住地,梁家自明万历年间由外地迁此落户建村,应该叫梁庄或梁宅子之类的,可是为什么叫候宅子呢?据梁家后人回忆,该村最早是由来此开窑挖煤的候氏所建,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村毁人无,当时场景是村子西北有候窑及侯茔等遗迹,村子里尽是瓦砾,废墟一片。梁氏来此定居以后仍使用原来的名字。候宅子北面的鸭子汪及蒋庄和候宅子村的村史相似。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4)

金庄街

据《枣庄煤矿志》记载:枣庄金氏家族,于道光年间由济南迁来枣庄定居。初时,枣庄一带除有数座小土窑外,大多为荒地。金家占据现在的胜利路大洼街一带,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后来人口渐多,发展成为村庄,故名金庄。金姓族人勤劳朴实,至枣庄著名的豪绅金铭时已发展成为拥有土地1000余亩,煤井8做,商业作坊13家的大户人家。几经变化,这里后来改称为金庄街。

篑子岭

君山东路附近,村子始建于1728年因梁氏在此开窑,旧时挖煤需要用柳条或荆条编的筐子盛煤炭运出坑道,因此煤窑内破旧的筐子很多,被矿工们拿来盛土修筑他们居住的房屋周围的围墙,别具特色,“篑”的意思就是指盛土的筐子,因此煤窑所在地的村子就被取名为“篑墙”,因为村子地势比周围高许多的岭上,后来村子的名字变成了“篑子”,这个小岭也就叫做“篑子岭”了。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5)

中新街

1878年中兴矿局成立,为了矿工们生活安定和方便,中兴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建设中兴街的决议,1919年中兴煤矿公司再次出资改建成十字大街,装上电灯,两旁在原有街店中又改扩建了一些新的欧式建筑,建成后,很长时间没有统一的名称,老百姓根据建筑特色把着这没有见过的新鲜街区笼统的称为“洋街”“老洋街”“洋行”等等,后来中兴公司联络地方士绅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把东西大街定名为“兴商街”,南北街定名为“中新街”,东西南北都建有辕门,其中南门上嵌有石刻横匾“中新街”,这里一度成为枣庄最繁华的地方。1935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又再次扩街,新扩的街道称之为“中新外街”原街称“中新内街”解放以后,1952年改中新街为“中心街”。这也是中兴公司在城建方面为枣庄城市发展做的一个贡献。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6)

陈庄

1939年11月,王志胜陈庄的家成了情报站。洪振海、王志胜根据支队尽快着手职业掩护和武装起来的指示,开办起一家炭场,取名“义和”,也就是义和炭厂,坐落在枣庄火车站北边的陈庄,炭厂原有若干间草房及3、4处焦池。其旧址位于老火车站北侧,西沙河东岸。

1940年初,苏鲁支队指示情报站“迅速组建抗日武装”。洪振海随即在情报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名为“枣庄铁道队”的秘密抗日武装,并被公推为队长,王志胜、赵连有为副队长,仍以炭场为掩护,杜季伟化名刘鹤亭接替赵永泉为管账先生。这支被后人所称道的铁道游击队,以临城(今薛城)为中心,挥戈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采取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在敌人心腹地区坚持8年之久,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像一把钢刀刺入敌胸膛”,使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枣庄因此成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陈庄村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诞生地了。

作为情报站的王志胜家在2011年陈庄改造一并被拆迁,从此铁道游击队成立的相关遗迹消失殆尽。

焦池街

中兴矿局在称焦池街建筑大片土法炼焦池。当时“枣庄窑场”市面有田老九、王老怀等十余家。在枣庄西沙河以东,就是现在的耐火材料厂处建百余座唐山式圆形炼焦池。现在这些古迹都已经不存在了。1956年枣庄镇划为24条街,焦池街改为建国街。后来改作焦池里具体位置是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南 北至广济路、南至市耐火材料厂、东至龙山路、西至西沙河 。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7)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8)

同仁、惠工、八大家

中兴公司的管理层,一直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企业,中兴公司先后兴办了学校、俱乐部、食堂以及工人住宅等福利来改善工人及家属的生活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宿舍区,“小洋楼”“八大家”“六大处”等由洋人、资本家及高级职员居住。未携眷的职员住在中兴公司“飞机楼”西不远处的“同仁宿舍”同仁顾名思义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中兴公司1933年兴建1934年竣工的惠工村是煤矿工人居住的集中区域,其意就是惠及工人的意思。

老地名和新地名(市中区一些老地名的由来)(9)

来源:微游枣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