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官方回应泡菜(李子柒做泡菜被韩国网友围攻)
1月9日,李子柒在YouTube个人账号发布了一则《萝卜的一生》的视频,其中就展示了如何腌制腊肉、萝卜、白菜等。
这段视频在网上大受欢迎,却引发了部分韩国网友的“围攻”,认为“泡菜是韩国的”,斥责她“抄袭韩国文化”:
“千万要懂得羞耻。偷窃其他国家的文化,还假装不知道,就算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就能成为你们国家的了吗? 别逗了。”
“我们的文化由我们来管,你们的文化由你们自己来管,争别人的文化干什么?”
尽管有很多中国网友严谨考证,反驳韩国部分网友的极端言论,但收效甚微。
毕竟从柿饼到汉服再到泡菜之争,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文化自信,绝对不是靠碰瓷
我们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自信爆棚,韩国民众燃烧着熊熊“爱国激情”也可以被理解。
文化会塑造自豪,但有时也会反向形成偏狭。
笔者看来,文化本就是在互相影响、交流之间诞生的,在经过不同地域的再创作之后,形成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今人则通过典籍记载、文物考证,进行约定俗成的文化归属和常识判定。
譬如吕思勉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写过:
“中国的衣服,大体上可谓是自行进化的。其仿自外国的,只有靴。”
而自商末周初箕子东走入朝建立朝鲜开始,“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国”。
△中国博主@十音外网驳斥部分韩国网友的谬论
当“汉服源自韩服”这样毫无根据的谬论,就是典型的“文化剽窃”。
但在经济学上,文化是种公共品,没有排他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拿来运用、加工乃至以此为基础地创造。
比如,筷子毫无疑问是中国人发明并逐渐向周边地区传播的,由于历史和本土化的影响,中日韩三国的筷子有相当大的差异:
制作泡菜同理。
中国最早有泡菜,制作方法从唐朝传入朝鲜半岛后慢慢形成韩国人自己的泡菜“kimchi”。
这些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并发展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专利,也不会随着谁喊着“这是我们的”就自动打上一个国籍。
如今中国获得了ISO对四川泡菜的认证,也已经明确表明了,此泡菜标准不适用于韩式泡菜。
“归根到底,事事要争的不安全感是对自身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会使人变得多疑,从而产生各种被迫害妄想。”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无理由地吹捧自己,甚至剽窃捏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在真切的事实上折射出来的文明底蕴。
凡事过犹不及,有这样的反例不禁让人思考——
绵延几千年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拥有怎么样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
作为中国人,我们充满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
距今四千三百年到五千三百年前,在浙江良渚已经有了高度集权高度统一的国家存在。
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已完全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媲美,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
从甲骨文到造纸术、印刷术,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正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
“我们的文明,从公元前841年起,一直到现在,两千八百六十多年,没有一年没有历史的记载,非常完整,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第三季《国家宝藏》讲述过西安碑林里颜氏家庙碑的故事——
当我们的目光从这碑石中一次次掠过,也仿佛走过了颜真卿的笔墨人生以及席卷他的巨大历史风云。
△84岁高龄的许还山老先生演绎《颜氏家庙碑》的前世传奇,让人潸然泪下
安史之乱后常山一役,颜氏家族三十余人为国捐躯,颜杲卿父子被肢解而死,两年后才寻得几块骨头下葬。
对着侄子的头骨,颜真卿写下了日后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其实一点都不漂亮,它的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
颜真卿强压着愤怒和悲痛写祭文,一张笔墨已干,却还硬要拉出一条「血路」。
悲气、怒气、杀气扑面而来,米芾说这幅字「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以书法为载体,后人得以一窥先人的凛然风骨:
刻写出的《祭侄文稿》,能够有幸保存千年,是否也是冥冥之中,让子孙铭记这个民族,在最危险、绝望的时候,仍不忘如颜真卿一般的风骨,虽呜呼哀哉,也定当愤然而前行。
铮铮铁骨,永世长存。也正是这股血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魂。
在秦始皇陵博物馆有一位叫赵震的摄影小哥,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为兵马俑拍照,为他们拍摄“身份证”。
他在采访中甚至几经哽咽。
“因为拍摄兵马俑的时候,是在拍摄人像。
你和他站在一起,透过镜头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的呼吸,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须和下唇发现了指纹,是两千年前铸造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
刚刚发现时,赵震说他脑袋轰的一声,傻在原地。
那种感觉很微妙。同一个位置,制作兵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刚刚离去,留下指纹印迹,下一秒赵震接踵而来。
“这一秒”,跨越了2200年。
“我们的祖先已经化为泥土,他包裹着这份礼物,一直送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其实是在和祖先对话。”
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更是跨越时空、绵延几千年不曾断绝的血脉连接和文化传承:
——让我们了解自己,时刻提醒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何谓华夏?何以中国?
是三千三百年前,殷旭开辟鸿蒙;是三千三百年前,伴月而生的三星堆;
是两千二百年兵马俑的赳赳秦风;是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后仍然绽放的思想之光......
是西安碑林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沉淀着中国人心灵里最重要的文化血脉。
读懂当下中华文明精神的
视野和格局
我们有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脉,这是我们的底气;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中华文明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包容力,一直以来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交融,赓续绵延。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与紫禁城同龄。
海水江崖纹,是福山寿海,江山永固。高饱和度的蓝色,原料苏麻离青,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东。
以他乡之精华,铸我国之重鼎。
在敦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绵延了一千多年,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于此,造就一个无以伦比的“人类文化瑰宝”: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在几千年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文化交流,去打破认知的闭环,而不是如围攻李子柒的部分韩国网友般,被错误史观和狭隘民族主义裹挟,陷入文化剽窃和文化霸道的怪圈。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此前对泡菜争议的回复:我认为中韩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和共享。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鉴,因互鉴而共荣发展。
我们在上下五千年汲取中华文明的精神和力量,从一开始我们的视野和格局就不一般。
《国家宝藏》了讲过一个故事。
旅行者1号的探测器拍摄的那束光的中间有一个小亮点,那个亮点就是地球。
64亿公里之外看地球,就像是一颗尘埃。
我们人类所有的历史文化、发明创造,包括我们所爱的每一个人、我们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在这粒尘埃上面。
“我们在宇宙中拥有的某种特权地位的错觉,在这尘埃里不值一提。
它在那里提醒我们人类,理应更加友好地相互交往。”
当下的新时代,我们该用怎样的视野来理解中华文明精神?
笔者私以为可以概括为认为“唯物人民史观”——跳开帝王将相和功过是非,发现和重视人的价值。
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工匠庶民,人才是一切历史的创造者。
诸子百家争鸣,其星熠熠;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国家宝藏》中秦王嬴政借驯禽喻六国,堪称高明。
“孤,是秦国的鹤,是大秦锐士饮血的秦剑铸成的。”
奋六世余烈,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中华大一统亦是历史必然,势不可挡:
△“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当我们津津乐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时,也没有忘记还有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他们也是书写和创造历史的人。
根据秦朝“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制度,在现有兵马俑中发现了当初参与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
有“朝”、“宫丙”、“宫疆”、“宫欬”、“咸阳午”、“栎阳重”、“临晋”......
△跪射武士俑,在其胸前最显眼的位置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朝”
他们默默无闻,点点星火,汇聚成了一束光,照亮着中华文明。
从器到物到人再到魂,时空相连,一代代中国人共同创造和守护这笔共同的财富。
“每个人都了不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更深层次地,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长卷。
思考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大国,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更为深远的影响?
放诸世界,中华文明又该有怎样的格局和担当?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理想是“天下大同”;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梦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代中国,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世界文明的格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带着地球流浪”“饱和式救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诠释
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担风雨、共克时艰的时刻,大胆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继续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标注中华文明的前进坐标,继续在人类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不必与小丑们一般见识。
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