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武功有多强(宋太祖赵匡胤的拳术与棍法到底有多强)
后晋、后汉之际,是五代最动荡也最黑暗的时期,赵匡胤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大约在乾祐元年(948)年初,也就是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的那一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江湖的日子。关于他离家的原因,有两种较有影响说法:
宋太祖
赵匡胤一是说赵匡胤的父亲在禁军中一直官运坎坷,郁郁不得志,在禁军前后任职都有二十多年了,还是个小小的指挥使。赵匡胤志向远大,认为再在父亲身边,依靠父亲的卵翼,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于是毅然离开京城开封,试图到别的地方去寻求施展抱负和创业的机遇。
一是说赵匡胤性如烈火,为人耿直,好打抱不平,又嗜酒如命,时常闯出祸来,是一个“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有一次竟然“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末帝”。触犯了皇帝,这还了得,赵匡胤只能是溜之大吉,逃难天涯。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究竟哪一种更可靠,现在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了。但不管怎样,赵匡胤就此浪迹江湖是确凿无疑的。他这一走,就是三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赵匡胤在开封城的时候,最不济也算是个公子哥儿,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离家出走之后的流浪生活,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身无分文,风餐露宿,那是常有的事。运气好的时候,才可以到寺庙里借宿和混吃混喝。据说,赵匡胤走投无路时,曾偷拔过开封城郊外的普安寺和尚们种的莴苣充饥,庙里的和尚发觉后也没有为难他。襄阳(今湖北襄樊)、泾州(今甘肃泾川)长武镇、洛阳长寿寺等地寺院的长老们,更曾善待和资助过他。尤其是襄阳的老和尚,在资助的同时,还向他指点迷津,提醒他不要再往南走,而要一直向北,就会有机遇。赵匡胤后来北上投奔邺都的郭威,据说就是听从了襄阳老和尚的指点。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也投桃报李,断然停止了周世宗严厉的“灭佛”政策,中国佛教史上最后一次的“法难”终于结束了。
对于一个流浪汉来说,如此的好运气,当然不会经常遇到。在更多的时候,赵匡胤只能是面对鄙夷的白眼和无情的面孔。复州(今湖北天门)的防御使王彦超,是赵匡胤父亲的老战友,但当赵匡胤前去投奔他时,却吃到了冷冰冰的闭门羹,王彦超只是命手下人给了赵匡胤十贯钱,像打发叫花子似的就把他打发走了。
随州(今湖北随州)的刺史董宗本,虽然一度收留了赵匡胤,但董宗本有个儿子叫董遵诲,却是个盛气凌人的纨绔子弟,时不时地辱骂赵匡胤,赵匡胤不甘心寄人篱下,只得另谋出路。
还有一次,赵匡胤流浪到西北的潘原县(今甘肃平凉),饥肠辘辘,偏偏他身无分文,只好同当地人赌博碰碰运气,谁知赵匡胤手气不错,赢了不少钱,愿赌本应服输,但当地人仗着人多势众,竟耍起赖来,一阵拳打脚踢,把赵匡胤给打了出去……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曾当面问过王彦超:“我当年前去投奔你,你为什么不收留我呢?”王彦超也算是伶牙俐齿,当即回答道:“一勺水哪能容得下神龙。我当时只是个小小的防御使,哪里敢留陛下您这样的大人物呢?再说,如果我收留了您,您还会有今天吗?”对于王彦超的辩解,赵匡胤一笑置之。对董遵诲,赵匡胤也把他视为故人,任命他担任了很重要的军职。
对潘原的赌友们,赵匡胤也没拿他们怎么样,只是一度想把这个县给废掉。倒是当地人觉得“耍赖”怠慢了皇上,实在是脸上无光,后来当地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连“赖”字都避讳了起来。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赵匡胤,只是一个流浪汉,又怎敢奢望人人都能于风尘中识得英雄好汉呢?
江湖险恶,但江湖也是一所大学校。赵匡胤本来就精于骑马射箭,数年行走江湖,又练就了过人的拳脚和棍法。正如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第十九章《虽万千人吾往矣》中所说的:
众人尽皆识得,那是江湖上流传颇广的“太祖长拳”。宋太祖赵匡胤以一对拳头,一条杆棒,打下了大宋锦绣江山。自来帝皇,从无如宋太祖之神勇者。那一套“太祖长拳”和“太祖棒”,当时是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
小说家言,当然不可尽信,但也并非完全无凭。根据宋代的一部笔记《铁围山丛谈》的记载:宋徽宗时,曾把皇宫中珍藏的一对玉拳头和一条纯铁打造的铁杆棒,拿出来让亲信大臣们瞻仰。不用说,玉拳头是赵匡胤双拳的模型,铁棒就是他亲手使用的铁杆棒。据说,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铁棒上赵匡胤的指头印记依然十分清晰。这部书的作者,来头可不小,是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的儿子蔡絛,他经常出入皇宫,其所记载的可信性是有保证的。
赵匡胤的拳法,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名作《纪效新书》就称其为“太祖长拳”,书中的《拳经捷要篇》一节就把“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古今拳家”中的第一大家,并附有各势的拳诀和拳谱,如“探马势”就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至于赵匡胤的棍法,人称“太祖棍”、“蟠龙棍”,或“腾蛇棍”,舞将起来“如金龙罩体,玉蟒缠身,迎着棒,似秋叶翻身;近者身,如落花坠地。打得三分四散,七零八落”。明代军事理论家何良臣所撰的《阵纪》中就评价道:古今棍法,以“赵太祖腾蛇棍为第一”。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以擅长棍术著名,号称棍棒“妙天下”,他的师傅赵本学就是宋太祖的嫡系后裔。俞大猷在所著“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的《剑经》当中,把自己棍术的渊源上溯至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生活的时代,擅长骑马射箭、战场厮杀的勇士,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像他这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于拳术、棍术等江湖武术的,却是凤毛麟角。赵匡胤一到邺都,就被郭威和柴荣看中,被选为柴荣的贴身亲兵卫士,后来成为柴荣的卫士长,无疑与此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武功高强,还需武德高尚,救危济困,行侠仗义,才配得上一个“侠”字。赵匡胤就是如此。他自己沦落江湖,穷困潦倒,但却仗义疏财,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手上的钱超过了一百个铜钱,就一定要周济更困难的穷人。赵匡胤嫉恶如仇,敢于路见不平,除暴安良,他自己曾经自豪地说:“我这个人,一辈子都不曾欺善怕恶!”从宋代开始,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他侠肝义胆、除暴安良等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千古佳话“千里送京娘”了。按宋元话本《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里的说法:
赵匡胤一路风尘,行侠仗义来到山西太原。他的本家叔叔在太原的清油观当道士,于是赵匡胤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一天,他偶然发现观中一座紧闭的殿房里关着一位美丽的姑娘,打听之下,得知这位名叫京娘的少女是蒲州(今山西蒲县)人,被强盗们抢到了这里。年轻的赵匡胤顿生恻隐之心,遂单身一人,步行千里,凭借着一条出神入化的铁杆棒,杀退了一个个前来追袭的强盗,将这位萍水相逢的京娘姑娘安全地送回了蒲州家乡。京娘仰慕赵公子乃英雄豪杰,早就有意以身相许,她的父母在感激之余,也提出要将女儿嫁给她。
正当事情就要以“英雄救美”、姻缘成就的大团圆结局的时候,赵匡胤却严词拒绝,并当即拂袖而去。更令人意外的是,京娘是一位烈性的女子,因为赵匡胤的拒绝使她的父母十分尴尬:“人无利己,谁肯早起?”一对青年男女伴行千里,怎会没有亲密的关系?如若最终不成夫妇,女儿的清白和贞节怎么办?父母的怀疑和盘问使京娘感到绝望和悲愤,最终的结局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悲剧:京娘悬梁自缢而死,用死抗议父母对他和赵公子的胡乱猜疑。赵匡胤称帝以后,追封她为“贞义夫人”,还在当地建立祠堂来纪念她。
英雄难过美人关。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杰出的两位皇帝,但刘邦多有流氓行为,李世民更无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兄弟媳妇,在个人生活方面都不怎么光彩,“脏唐臭汉”嘛。赵匡胤能够不贪恋女色,当然难能可贵,在人生境界和品德境界方面就有超越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地方,难怪话本的作者要赋诗称赞他说:
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
汉唐吕武纷多事,谁及英雄赵大郎。
当然,赵匡胤并非不懂怜香惜玉,更不是不解风情的莽汉,他之所以如此坚决地拒绝这一婚事,因为他千里相送,出于一个“义”字,讲的是江湖豪侠的“义气”。 更何况,此时的赵匡胤,耳闻目睹了民间太多的苦难,像他多次往返的关中地区,就一直是白骨山积,后汉三镇联合叛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血腥,仅当地一个和尚就掩埋了二十万具之多的遗骸!赵匡胤连一个弱女子受人欺凌,尚且于心不忍,毅然千里相送,面对百姓如此惨剧,如何能安享温柔乡。此时的赵匡胤,已然是胸怀大志,以“扫荡烟尘”、“救民于涂炭”、“救一方百姓”为己任,自然无意于过多地再纠缠于儿女情长。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此时的赵匡胤,已然是一位真正的“大侠”。对京娘这个多情的女子来说,这可能是个悲剧,但对战乱中挣扎的百姓来说,这却是个天大的福音。
正是这一段风尘豪侠的精彩传奇,正是三年浪迹天涯,凭一双拳头和一根铁杆棒行侠仗义的经历,赵匡胤走遍了南北名山大川,开阔了眼界和胸襟,也见惯了世态炎凉,增长了人生的阅历,彻底脱去了开封城里公子哥儿的骄、娇二气,由一个毛头小伙子,历练为“铁骨铮铮,直道而行,一邪不染”、稳重老练、沉默寡言、深有城府的“大侠”,已经成长为有能力把个人荣华富贵的实现与民众的命运相联系,有能力把民众的幸福担于自己肩头,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乾祐三年(950)四月,赵匡胤结束了江湖流浪的生活,加入了邺都郭威的队伍,从此踏上了飞黄腾达、开创大宋王朝的征程。此时,赵匡胤二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