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文字(腊八节从腊)
文:高天晨
今天是腊月初八,民间称之为“腊八节”,是“腊日”演变而来。现在腊八这一天,是一个既有民间节日气氛,又有古代祭祀农神的渊源、含有儒家宗法概念,同时也是佛教纪念意义的综合节日。
在中国最早的腊日并不是在腊八这天,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腊”这个字,本身也蕴含了节日的构成元素。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腊”字的演变过程,看看腊八节日的演化。
“腊”和“臘”是两个字
我们经常以为,“腊”是“臘”的简化字,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使用“腊”其实是来自汉字的合并。在古代“腊”和“臘”是两个字,而臘的另一种写法是“臈”
“腊”和“臘”是两个字
【腊 xī】
腊在古代的读音是xī,左边的是“肉月旁”,是形声字。从肉,昔声。本义是干肉。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定存放时间的肉”。
金文,腊 xī
腊,脯也。——《广雅·释器》
噬腊肉。——《曷·噬》
鱼腊。——《穆天子传》。注:“干鱼。”
无腊与肤。——《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
布千匹,腊五百斤。——《晋书·谢安传》
上面这些引用,都是腊xī,而不是臘。腊有时候还做动词,表示晒干肉,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严格来说,应该念做xī。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九成宫》中的“腊”
【臘、臈 là】
“臘”字, 巤,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獵”的省略,表示捕猎、并将猎物腌晒成肉干。古人在冬季大雪封山前大量捕猎,并将富余的野味腌熏烤晒,以便长久保存,为过年和来年开春储备肉食佳肴。
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说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曰腊。—— 蔡邕《独断》
腊先祖五祀。——《礼记·月令》
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
臘”最早是描述“打猎”的动态和成果,后来专门指一种祭祀形式。而“腊”只是指晒干肉和肉干这两个具体含义,臘的含义包含了“腊”。
因此,“臘”与“腊”合并,多用“臘”表示“臘”和“腊”两个含义。简化字方案推行之后,用“腊”来表示表示“臘”和“腊”。需要注意的是,“腊”合并“臘”之后,“腊”不读它原有读音 xī ,转读被合并字“臘”的读音 là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以下的表述,根据简化字习惯,通用“腊”)
蜡祭与腊祭的合并
前面我们说到,腊和臘的含义合并。这是因为古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具体,更加讲究用字的效率,于是相近的含义就慢慢合并了。另一方面,是一些生活方面的细节的变化,让古人无须分辨细节,于是合并。
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农业就更加看重天时,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会产生祭祀的形式,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蜡祭】
冬季是一年的结束,“冬”和“终”是同义,所以冬季的祭祀就更加重要。 “蜡”,是虫旁,可见“蜡祭”主要祭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虫害。
“蜡祭”是年末对相传古代八位农神的祭祀,目的是报答诸神一年来对庄稼的庇护,并祝愿来年继续保护庄稼,不要有灾害。《礼记.郊特牲》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蜡祭的时候,还有一首很有趣的带有咒语、命令和祈祷性质的“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意思就是(风沙不要作恶),让土好好地待在田里;水,都按沟渠流动;昆虫,不要繁殖那么多来伤害庄稼;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十二月
【腊祭】
“腊祭”就是另一回事了。是岁终对祖先的祭祀,以及让“劳农休息之”。是具有儒家色彩的祭祀仪式,儒家强调孝道,“慎终追远,民德厚矣”,腊祭往往是教化百姓行孝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蜡祭”更侧重实用的祈祷功能,“腊祭”则注重教化功能。“蜡祭”更古老,通过祝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困难,而“腊祭”已经可以用肉来祭祀,腊日田猎,就是为了给腊祭准备祭品。所以,腊祭是生活水平满足之上的一种精神追求。
由于这两个祭祀都和农业息息相关,并且都在岁末,时间又都在这几天,后来就合并在一起,统称为“腊祭”了。而后来对腊祭的表述,就包含了“蜡祭”和“腊祭”。
古代祭祀场景
腊日与腊八的合并,腊八节是一个“合成节”腊日的祭祀,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之一。典籍中经常出现“蜡宾”一词,指的就是腊日祭祀中,儒士作为主持祭祀的傧相之职。孔子曾经在鲁国出仕,参与助祭。
古代所谓的腊日的时间,《说文解字》里说,“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也就是说,腊日的时间并非固定的腊月初八,而是每年会有波动的“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以今年为例,2018年12月22日是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戌日,是2019年1月1日戊戌日,第二个戌日,是今天,1月13日庚戌日,第三个戌日是1月25日壬戌日。
也就是说,按照过去的说法,真正的腊日祭祀,在今年应该是1月25日,腊月二十那天,而不是今天。那么为什么我们把腊八节固定下来了呢?这个和佛教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释迦牟尼接受牧羊女献乳糜
中国腊月初八这一天,恰恰又是佛教的“佛祖成道日”。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在成佛之前,曾在山林中苦修六年,因每日进食甚少而饿的奄奄一息。牧女迦罗越(意为“善生”)以金碗盛乳糜(奶粥)给他吃,使他得以不死,又经静修,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徒于此日吃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后世此日,寺院都会煮粥给僧侣及俗众施主,民间也煮粥斋僧。因此,在南北朝时,腊日就变成了和佛成道日同一天的腊月初八,两个文化的节日合成为一个,即“腊八节”。
寺院腊八节施粥
腊八粥的习俗来源
腊八节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佛成道日是喝奶粥,怎么后来变成了腊八粥?其实在我国传统的腊月初五,有一个“吃五豆节”,以五种豆子加小米做粥来喝。这很可能是腊八粥的前身。
冬舂图
同时,我国还有冬舂的习俗,所谓“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总之,腊八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丰厚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期盼幸福的心态,也表达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厚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