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城市变得更好(如何让城市摆脱)

怎么让城市变得更好(如何让城市摆脱)(1)

“我们要重新审视城市、图像与人的关系,今天的城市要怎样在地地设计?”在昨日(9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上,法国Le Consortium博物馆访问驻留策展人邓圆也抛出这一话题,引起现场嘉宾的讨论。

过去数十年间,全球化让城市间联系愈加紧密,但同时,相似性却渐渐取代了每座城市的个性。层层堆高的摩天大楼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范式,类似的玻璃幕墙装饰的写字楼或商业楼被拿来充当城市地标。而对国际化的渴求让更多城市继续陷入同质化建设轨道。

艺术或许可以为城市走出困局提供帮助。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已举办10余年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其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刘晓都看到,展览的进驻让一些城中村已幸免于被水泥森林替代的命运。而与此次论坛同期举行、同样由成都IFS举办的首届成都Parcours 艺术节,则是成都与巴黎双城共同探索艺术与城市对接的案例。

“艺术的发展是走在城市前面的,先有艺术,后有城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隋建国如是指出。而在LWK建筑事务所董事张家豪看来,要通过艺术的方式打造人的生活方式,让建筑回到人、回到本土、遵循城市肌理,才能让城市建筑回归在地性。

“艺术应该引领城市发展”

城市与艺术总存在着某种联系。通过或是硬性的建筑、道路、城市格局,或是软性的社会关系、气味灯光,城市能够传递出符合一个时代或地域的最基本的美学秩序。因此,城市整体风貌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改变,还需要重构潜存于城市内部的艺术、文化特质。

田霏宇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该艺术中心的河北分馆即将开馆。新馆位于北戴河河岸,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其有了与众不同的建筑形态——整个场馆以沙丘为造型,由洞穴相连接,也因此被命名为“沙丘美术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位于北戴河,并由于特殊概念带火了当地旅游的“孤独图书馆”。

作为城市与艺术发生关系最集中的空间,艺术馆、书店等文艺类场馆塑造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核心建筑并不少见。田霏宇发现,美国美术馆经历了从20世纪初作为“城市大教堂”存放城市各时代艺术杰作、到走入城市闹市区的改变后,与城市之间的反应更加多元。例如,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比邻中央公园,是纽约重要地标建筑;而去年开幕的卢浮宫阿布扎比展馆修建在海上,则是城市打造全新旅游目的地的尝试之一。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隋建国看来,艺术和城市的发展存在一种先后关系,即艺术能够引领城市发展。以雕塑为例,近年来,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在内的许多中国城市出台了雕塑总体规划,雕塑数目、设计等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刘晓都更能直观感受到艺术对城市更细微单元带来的影响。他们特别将两年一度的展览选在城市中未完全开发、或者有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区开展,在深圳,超过一半居民所居住的占城市用地不到10%的城中村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展览期间,他们让艺术家用艺术的手段重建在大众心目中破败的城市空间,可能是将原本破旧的街边铺面改造成网红店,或者将无序规划的城市空地改造成口袋式公园。刘晓都惊喜地看到,这些时尚的表达方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聚集,也唤起了来自社会、政府多个层面的关注,原本需要拆除重建的区域得以保留,并以更加艺术的形态新生。

“艺术家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更主动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让公众、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的是设计的进一步介入。”刘晓都总结到,“我们可以让城市拥有更复杂、更丰富的环境,这是城市需要给大家带来的更好结果。”

“艺术之城在于人怎么交流”

但在技术层面上来看,城市要怎样运用艺术的方式,提升其包容性,以此摆脱“千城一面”的趋势?关注城市建设的“在地性”,或许能够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据直造建筑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水雁飞介绍,从建筑专业上看,在地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上世纪30-60年代,建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抢占主流范式,“当时,所有发展千篇一律,可以快速的,没有地域限制地用同样的方式用建筑建造”。到70年代,地域主义开始兴起,人们意识到让低于建筑保留相关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价值。“正是在地性让文化与技术再次联系起来。”他指出。

但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难以实现对文化需求的兼顾。而随着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大,城市需要引进企业、建立全球经济网络,标准化的要求则带来了更多相似的建筑与城市布局。

曾参与成都IFS等多个城市地标性建筑,张家豪注意到他设计的建筑有时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地产商常常有滞后,他们难以提前考虑到怎么发挥建筑的功效、要把什么内容放进去,但这些常常是建筑艺术性得以表达的关键。硬件做得好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关键是地产商要有能力能够将硬件调整、提升。”

与此类似的是,许多城市无论是在考虑单个建筑形态、还是整体城市规划时,常常忘了人的因素。“事实上,人担任很重要的角色,怎么打造人、打造人的生活方式,那才是在地。在地需要回到人、回到本土,要与城市肌理和环境相结合。”

“一座城市不会单单因为有很多艺术品就变成艺术之城,最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审美,是人怎么交流、怎么攀谈、喜欢什么样的咖啡。”他说到。

当然,对建筑的过于“执着”,也可能导致城市建筑最终走向趋同,比如为了追求城市名片而打造摩天大楼等。BAM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Jacob Walker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就是将目光放至建筑周围——城市景观上。“中央公园就是美国的地标,在城市管理者寻求城市标志之时,可以从建筑移至景观的打造上,因为这才代表了未来城市地标的方向。”他说。

每日经济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