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任保密员(他用生命的最后10小时)
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停止核试验,中国共投入了十万多工作人员前赴后继,扎根戈壁,用汗水甚至生命撑起了中国的腰杆。
在他们中间,有一位特殊的人,他坚守沙漠边疆52年,参与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带着氧气面罩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完成了国家一项重大保密项目的资料整理工作。
他是一位英勇的军人,战死在了冲锋的路上。他拥有的不多,但全部奉献给了国家。
林俊德(1938-2012)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工作的热忱,感动了无数人。
也许他的故事,您可能听过,但我认为学习英雄,最好的方式是传播精神。英雄事迹一定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直至被收录到语文课本,让孩子们崇拜的偶像中,科学家和军人能有应有的位置。
英雄可以战死,但不应被遗忘。
01
让我们把思绪再拉回到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的26天。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
得知病情后,家人们都不敢在他面前讨论,但林俊德表现得非常坦然,他说,我们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只问了医生一个问题: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医生告诉他可能一个月甚至更短。在未来极为有限的日子里,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我工作”。
他拒绝化疗,从北京转院回到西安,从这一刻起,开始与死神赛跑,在最后的时间里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完。
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被带到病房里,75岁的林俊德每天带着氧气面罩坚持工作,颤颤巍巍的手触动着鼠标,屏幕上倒映出他极为憔悴的脸。身体实在太虚弱了,每做一会,就必须大口呼吸,然后继续工作。
护士劝他躺下休息,他不肯,又建议他在床上工作,因为这样会舒适一些。他又拒绝了,他说了躺在床上是病人,坐起来才是正常人。
这样的一句话,让人既无奈又心疼。
老伴叫他“老林”,在她的印象里,老林是个工作狂,多年来一直从事着神秘的原子弹研制工作,没有任何节假日,只有大年三十晚上会早点下班炒个菜。
望着随时可能倒下的老林,妻子劝了又劝,但老林倔极了。
02
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林俊德被转入ICU抢救。醒过来的第一句话,要求转回普通病房,理由是ICU无法工作。
他和所有病人都不一样,明知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为何还对工作念念不忘?
是什么工作让林俊德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他刚刚开启一个国家重大项目技术研究,需要把科研技术思路进行整理汇集,因为涉及国家安全机密,所以他必须亲手完成。
2012年5月29日,形势更加危急,林俊德出现大面积肠梗阻,医生建议必须动手术,一刻也不能再等,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林俊德仍然拒绝。他担心的是,手术以后,自己会陷入昏迷状态,他就无法继续工作了。
他反复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没完成的工作,你们让我继续。
医生拗不过他,配备了医护力量应对随时突发情况。
2012年5月30日,医生再次劝他同意手术,明确告诉他如果不做,很难撑过明天。
最后求生的机会又被林俊德放弃了。他还是那句话,求求你们了,让我工作。
这样的对话,在两天内出现了九次。
电脑屏幕上的字突然看不清了,他问老伴,眼镜在哪里,老伴扭过头擦泪,轻声说眼镜带着呢……
他在调动身体里最后一点能量向目标发起冲锋,誓死不退。
医生说他的心脏和呼吸强度,就像普通人刚刚跑完百米冲刺那样剧烈,即便是躺着也是极度煎熬。
“医生叫你休息一会儿。”妻子在耳旁说。
“坐着休息……我不能躺下……一躺就起不来了。”
连续工作五个小时后,林俊德大口喘着粗气,一字一顿的说:
“C盘……我做完了……”
直到林俊德把电脑里的资料全部整理完,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他才同意躺下,再也没有起来。
关于他的工作,他的学生,他交代了很多,却只给家人留了一句话:照顾好你们的妈妈。
在弥留之际,老伴拉着林俊德的手,趴在他耳边轻轻地说,40年了,现在你终于属于我了。
2012年5月31日20点15分,老兵林俊德在老伴的轻声呼唤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奋斗一生的人世。
03
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永春。虽然家中贫困,他也没有放弃学业,处处要强的他成绩优秀,靠着助学金上完了中学和大学。
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单位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
1961年,林俊德结束进修后,突然接到命令前往马兰。
他没有听说过马兰,也不知道去马兰要做什么。
马兰,是一个曾经在地图上找不到地方,这里地处荒漠戈壁,风沙漫天,绝对不适合人类居住,却是一个理想的原子弹试验场区。由于盛开着既能抗寒又不惧风沙的马兰花,所以中国核事业人将此地命名为马兰。
23岁的林俊德被任命为机械压力自记仪组组长,直到此时,他才明白,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为了研制原子弹。他和每个人一样,心里只有兴奋和幸运,国家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了。
他带领的小组,要在两年内研制出可以准确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的压力自记仪。这个设备非常重要,靠它采集的数据才能证明原子弹是否爆炸成功。
在同事眼中,林俊德是一个工作敬业,而且有创新精神的人。功不唐捐,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受到钟表的启发,为压力自计仪设计了发条装置作为动力,成品做出来效果很好。
在爆炸前夜,林俊德睡不着觉,他反复担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寄予厚望的压力自记仪明天能不能准确采集到数据,所有人都在盯着;另一个是进行数据采集的工作人员,能不能安全回来。
核基地的人都知道,核爆之后,林俊德的小组就要冲进去采集数据,巨大的辐射,窒息的高温,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永远回不来了。
辗转反侧中,天亮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美丽而壮观。
在所有工作人员都随着这声东方巨响欢呼的时候,林俊德带着一个人,从场区到离爆心十公里的地方,紧急取回数据,迅速送到司令部进行研判,最终这次爆炸确实是核爆炸,而不是化学爆炸,林俊德小组设计的压力自记仪立了大功。
当晚9点,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戈壁上的工作人员围坐在土堆旁庆祝,喝着白酒尽情喊着口号,平日不喝酒的林俊德,这次也喝了一点,酒里面有甜味。
三年多的时间,舍生忘死,就为了这一天,这一刻,心血没有白费。
04
1996年,中国核试验全面停止。原来只忙这一件事的林俊德该何去何从?
他思考了很多,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这批科技人员,人才还得要保留住,因为国际形势很难说。如果万一有变化,再重新聚起来就难了。
所以,他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带学生,把中国核事业的技术和精神传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上战场,这是军人的使命。
技术出身的他,也丝毫没有放松科研的脚步,他带领团队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2001年,林俊德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国家更多机密任务,他仍像初生牛犊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老伴心疼,劝他休息,可他总说工作要紧。
“傻傻的一个人”,老伴事后评价林俊德,甚至自责丈夫选她选错了,因为没有把他照顾好。
林俊德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的背影成为了千万人学习的丰碑,最后的10个小时,感动了中国。
他生前说过,"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13年,林俊德获颁《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词真切地描绘了这位无名英雄的一生伟业: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林俊德在遗嘱中,告知家人要把自己葬在马兰基地,他要和许多曾经一起奋斗的战友、同事长眠在这里,继续守护这篇红色的土地。
人们对他们有着共同的评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05
如果土地有记忆,一定会想起,在60年前的戈壁滩上,风沙里有一群人住着帐篷,在土坷垃上吃饭,喝的水都是苦水,80%的人都拉肚子,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60年后,也肯定会有人不理解,这些人怎么那么“傻”,不考虑名利,“抛妻弃子”只为奉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中国核事业奠基者们常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姚桐斌、林俊德们,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用一声声东方巨响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受别人欺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我们不及他们万一,但我们依然可以记住他们,传播他们,努力靠近他们。
向所有中国脊梁,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