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托马斯·曼完成了小说《魂断威尼斯》,被评为“世界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小说讲述了德国作家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一直用对艺术的热爱压抑内心对情感的渴望,在从意大利北部前往威尼斯度假的途中爱上了一位14岁的少年塔齐奥,在疾病和心理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努力地调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却最终客死于威尼斯。

1970年,意大利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将其改编成了电影,通过艺术家之死的过程探究关于生命与精神的哲学困境。维斯康蒂、托马斯·曼以及片中的原型古斯塔夫·马勒涵盖了艺术的三个不同品类:电影、文学与音乐,但电影却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动人的悠扬曲调、感人的婉转故事以及情绪的逐层铺陈让观众体会到了艺术家对生命本源的探究。

尽管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但伟大的艺术总有曲径通幽的玄妙之处。在本片中,不管是人物、情节还是主题都表现出了一些共通之处。今天,我想从影片之中那些微妙的故事情节切入,探讨这些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由此折射出他们所处的困境以及精神发展历程。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1)

以荣格的“中年期心理危机”解读阿申巴赫的精神困境,折射出作家托马斯·曼困惑的情感危机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有过关于“中年期心理危机”的著名论断。35-50岁年龄段的成年人通常来说家庭稳固、事业有成、身体健康,但此时也是人生中进入到新的自我评价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注意力会从顺应外部世界转为关注内心、认识自我,甚至随着压力的增大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式的失落感,以“中年期心理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本片中,主角阿申巴赫表现出的便是此类危机的典型症状。

电影虚化了小说中提到的阿申巴赫军官之孙、法官之子的家庭背景,而以艺术成就的高山仰止来淡化对阿申巴赫的描述,焦点从事业的成功转为对自我的关注,他拒绝与外界接触,固守在自我的封闭世界中,以此探寻精神世界的真谛。正如荣格对于中年期心理危机的阐述: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2)

“我们愈近中年,愈容易固守在我们个人之观点与社会之圈子内,而且跟着就显得似乎我们已经寻到了该走的人生途径、适当的理想与行为准则。因此,就其外表看来,我们便视之为天经地义的事,然后便毫不考虑地固守住它不放了。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在社会上要想有所成就,便须以收敛我们的个性为代价。许许多多我们须真正去体验的生活经验,都聚集在一间盖满灰蒙蒙之记忆的杂物房里。有时,它们甚至于就象是灰烬中那炯炯发光的煤屑呢”

阿申巴赫中年遭遇的心理危机正是作家托马斯·曼正在经历的精神困境。阿申巴赫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为了获得精神的短暂解脱和释放,他以旅游的方式彻底舒缓心中的压抑,却被如同希腊艺术巅峰的迷人少年所吸引,其经历便是托马斯·曼的真实遭遇。

1911年5月26日至6月2日,托马斯在威尼斯那片著名的海滩游玩了一周时间,他遇到了一些很适合创作的人和事,于是便有了影片中花枝招展的老头、猥琐邋遢的江湖艺人和行为怪异的船夫以及广为流传的瘟疫传言。托马斯此时正处于严重的精神困境之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对同性的喜爱”。影片中14岁的塔齐奥真实存在,尽管没有像影片中阿申巴赫仅仅跟随的程度,却完全吸引到托马斯的注意,甚至其妻子在日后回忆录中还提到过“托马斯常常想到这个孩子”。由此可知,托马斯精神困境的根源在于对“性”的认知逐渐明朗。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3)

在当时的意大利,同性之爱并不被承认,因此托马斯并不敢表达内心的困境,但从其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出这种暗示。他对妻子说“我不能过多与你相伴,我绝不可能在你这里得到完全的幸福,因为我有我的使命”,在给兄长信中说道“对幸福怀有道德苦行憎的疑虑”。从心理危机层面上来说,影片中的阿申巴赫就是托马斯的化身,他们困于心理的折磨无法自拔。

影片中表现出了“同性之爱”比之后的《断背山》更注重精神的交流,忘年交式的情感波折聚焦的绝非肉体之欢,而是精神的困境。其表现方式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加唯美,阿申巴赫从内心关爱着塔齐奥,这种精神境界带来的是美的享受,而全片只有一次阿申巴赫接触塔齐奥,便是他劝说塔齐奥一家离开威尼斯躲避瘟疫时抚摸其脸庞,此时的爱意呼之欲出,更却有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共鸣。

这场心理危机更多是作家创作困境以及更高哲学层面的探讨,表现出托马斯·曼对于美学和艺术上的探究,尽管他身心饱受摧残,但仍要为内心对艺术的追求而奋斗。其中关于霍乱袭城的暗示有着浓郁的酒神文明元素,阿申巴赫更有超越时代的象征意义。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4)

霍乱侵袭暗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凯旋,解析阿申巴赫与苏格拉底的“同构关系”

托马斯·曼通过高超的象征手法将故事背景放置在古希腊的框架之中,借用印度起源的霍乱一路传习到达威尼斯,将阿申巴赫的迷乱变成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凯旋,可以看出托马斯·曼对于柏拉图式哲学的驾轻就熟,更为重要的是他将形而上学的主题内涵放到了古典主义语境之中进行研讨,竟然与主角所处的精神困境产生了极为难得的关联,从这里观众不难发现阿申巴赫与苏格拉底产生了藕断丝连的“同构关系”。

欧洲民族文化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密不可分,其中希腊文明中的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俄尼索斯便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条分支。在尼采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提到,希腊人意识到个人生命的有限以及现实生存的不幸,必须要在艺术中寻求解脱之路,阿波罗对应表象,狄俄尼索斯对应表象背后的意志或本质。狄俄尼索斯崇拜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表现出纵酒狂欢、母性崇拜的特征,与之相连的是文明接受与异化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5)

在文明演化的进程中,人类不仅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文明成果,还要受到不断强化的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的束缚,以此来压抑自我的情欲,将感性的原始驱动力压抑到意识的最底层,让理性的潜在心理支配自我的行为。影片中城内居民不断掩盖霍乱的事实,阿申巴赫四处打探,却听到众口一词的“消毒”说法,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的情况,最终将内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喷薄而出,在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动之间冲破了困扰内心的精神牢笼,印证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凯旋。

托马斯从自身经历出发,更想探究的是这种情感的根源。阿申巴赫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精神上同根同源,古希腊人审美观念中自古就有对天然的“少年之美”倾向,表现为一种旺盛的审美情趣,恰如苏格拉底与斐德拉斯之间含糊不清的暧昧关系。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6)

苏格拉底在《会饮》中借他人之口表达过对爱欲的观点““凡想循正道达到这一目的的人,从小就得开始向往美的身体。要是给他引路的人引领得对头的话,他首先当然是爱慕一个美的身体,在这身体上生育美好的结论; 随后,他就得领悟到,美在这一身体或那一身体中其实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该追寻形相上的美”。可以说,苏格拉底通过与心爱朋友的交往来达到对美好事物的亲近,这种爱欲是立足身体又超越身体的,爱欲的上升是一个过程,超脱了狭隘的肉体之爱,凝练着关于美好事物的博爱。阿申巴赫从迷恋塔齐奥美丽的脸庞开始,其追求的并不是关于性的感悟,而是以父亲式的陪伴来激励年轻人的爱欲,从这点上来说,爱超越了年龄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

托马斯与阿申巴赫、苏格拉底在这段关系中互为镜像,完美诠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程度和深刻内涵,而“魂断威尼斯”则赋予了这种情感超越一切的力量,其中除了表明人类腐败和文化的接替外,更展现出艺术家精神历程的不同发展阶段。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7)

阿申巴赫之死暗示人类腐败和文化的解体,导演维斯康蒂呈现出艺术家的精神历程

导演维斯康蒂以阿申巴赫之死来探讨他始终关注的“人类腐败和文化的解体”这一主题。纵观维斯康蒂艺术生涯不难发现,他所有的电影都通过将人物放置在孤立的历史环境中,让其陷入一种纯粹的感情漩涡,以此让观众共同关注主人公的历史使命和悲惨命运。

维斯康蒂拍摄本片时身患重病,时刻忍受死亡的威胁,这让他与阿申巴赫之间产生了同命相连的精神联系,在展现阿申巴赫视角时,他甚至在讲述时融入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目标是让阿申巴赫之死能切实感染到观众,体会其中的无奈与辛酸。

阿申巴赫之死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含义,维斯康蒂试图将外化的取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历程,看似关注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之旅,但更多的则与人类共同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关联。死亡不仅是阿申巴赫需要面对的,也是所有艺术家需要面对的,从个体焦虑到群体恐慌,背后仍然是对艺术生命及本质的探索。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8)

在这个过程中,维斯康蒂不断放大腐败的成因,阿申巴赫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将霍乱视为人类的头号敌人,如临深渊般地防范、应对,死亡氛围的铺设与文化的解体产生隐射,在空旷的环境中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维斯康蒂试图摒弃对社会实践的描述,而直接探究艺术与死亡的关联关系,隐藏着死亡困境背后对集体命运的关注。

托马斯、维斯康蒂、马勒都是艺术领域的佼佼者,但在20世纪初期各种观念针锋相对之时,艺术家的归宿究竟是什么,艺术家守护的精神传统该如何定位,却始终困扰着每一个从业者,他们不断与商业时代抗衡,希冀通过艺术形式的升华来挑战索然无味的商业环境。与那些伟大的艺术相比,世界变得缺乏美感、暗淡、无趣,但却是真实的社会现状。似乎阿申巴赫除了死去,没有再好的归宿。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9)

故事背后映射出艺术家对所处的欧洲文明深深的焦虑与不满,维斯康蒂营造出一个即将被毁灭的世界,用艺术的形式来满足自己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不由得让观众想起马勒说的“交响曲是世界,它包容一切”。阿申巴赫原型马勒与维斯康蒂个性极为相似,艺术天赋与才能都让他们在这个腐败、文化解体的时代感到心灵备受折磨,这种精神的痛苦与自我放逐之旅的文化属性能够很好地解释本片在形式和精神上与托马斯原著的完美契合。

维斯康蒂曾说“在歌德之后我热爱托马斯·曼,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讲,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沉浸在曼的艺术之中”,通过感官与理智、悲剧与讽刺、激情与节制的二元对立与平衡,引发观众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尽管困境在本质上趋同,但艺术作为他们展现个人思想的窗口却从未消亡,也折射出艺术家们精神历程的演进过程。

威尼斯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魂断威尼斯以荣格理论)(10)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自传,他借助一段无望的禁忌之恋展现出了三位艺术大师沉默的饰演,阿申巴赫的精神困境、对美的追求以及死亡的结果饱含着浓郁的哲学和美学理念,勾起观众对艺术家生命和艺术本质的无限遐想和思考,尽管看似涌动着悲观的伤感情绪,但其更像表达这样的观点:忘却丑恶与痛苦,人类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愉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