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对比(人工翻译与智能翻译)
机器翻译一经面世就迅速成为了热点话题。2018年3 月 14 日,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雷德蒙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在通用新闻报道的中译英测试集上,达到了人类专业译者水平。这是首个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翻译质量和准确率媲美人类专业译者的翻译系统。而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发表了题为“A.I.赋能迎接千帆竞发的新时代”的主题演讲,他指出,科大讯飞翻译机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口语水平,预计2019年底达到专业八级水平。
人工智能正在进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机器翻译的发展赋予大众平等且强有力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不通似乎不再是大众探索未知世界的障碍,不再是人们身处陌生环境心理不安的原发因素。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曾表示,现在旅行者携带翻译工具即可克服沟通障碍,走遍全世界都不怕。那么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工翻译?它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对翻译工作者造成怎样的影响,又会给翻译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今人工智能取代论大行其道,我们作为语言专业学生或是翻译工作者又该如何应对挑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天外学生记者团采访了我校部分专家学者,希望他们的远见卓识能帮我们消疑解惑,引导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这场新兴“科技革命”。
观点一
“不可能完全取代”
人工智能涉及数学,计算机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多种交叉学科, 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才需求量最多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当Alpha Go打败人类围棋高手之后,人工智能开始对人类的另一个智慧高地——翻译,吹起了号角。
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机器翻译是否能取代人工翻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我校著名学者林克难教授认为:“从当前来看,机器翻译会部分代替人工翻译,但绝对不可能完全替代。”他分享了参观第14届天津工业博览会的经历,当问到参展厂商,如今工厂里还有工人吗?得到的回答是,工人还是需要的,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机器需要人来操作、编程。智能翻译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设计研发,同样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内容输入和审核校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智能翻译所能提供的仅仅是参考资料,而不是标准答案。”
从笔译的角度讲,机器翻译所取代的是重复性、程序性较高的应用类文件,比如合同,生产报告等,现阶段智能翻译已经开始尝试着承担这部分领域的翻译工作。而一旦涉及文学翻译,机器翻译的弊端就一览无遗。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花超老师表示:“翻译,尤其是文学性质的翻译,更多的是需要人的参与,是无法纯智能的。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融入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翻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对象国,翻译对象国受众的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会影响到译文的生成;而对于文学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经历等的认知和理解,都需要译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机器翻译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理解能力”,我校中央文献翻译基地常务副主任陈大亮指出。有着丰富笔译经验的我校英语学院夏志老师也表示,人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千头万绪的。具体到实际中,一个意思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比如,中文里的“吃饭”,也可以说成用餐、进膳、填饱肚子等等,依据时间、场合、文化、受众人群的不同而定,这是机器难以理解的。
在口译领域,机器翻译要想取代人工翻译更是前路漫漫。“如果真的有机器在做口译,那么只会突出人类的优秀。”同传经验丰富的英语学院宋晓冬老师认为:“机器翻译跟Alpha Go不一样,现阶段没有一个机器能够挑战成功一个中等水平的译员。下象棋可以通过运算、套路来取胜,但翻译远没有那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靠语言,还有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这些同样在传递信息,缺少温度和情感的机器翻译还不足以应对这些。
在特定的场景、设定好的文本中,机器翻译可以比人工翻译做得要好一些,而且速度也比人工快,然而这正是机器翻译的局限性所在——无法快速响应复杂情境下的翻译。如果临时切换了话题和场景,机器翻译的质量就会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观点二
“机器与人是一种协作关系”
霍金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跟它即将带来的惊人巨变相比不值一提。”不可否认,机器翻译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日益升温,机器翻译的研发公司吸引到了越来越多投资商的融资。历次工业革命证明,科技的发展将极大地解放劳动力,那么未来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将厮杀还是共舞呢?
陈大亮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机器翻译应该是作为人工翻译的辅助,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应该是一种协作关系。今年的两会翻译过程中也用到了机器翻译,但是区别于完全的机器翻译,两会翻译使用的是Trados(翻译辅助软件)。
它可以使整个庞大的翻译团队的协同作业更加高效,而且可以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等专有名词翻译的连贯性。陈大亮指出,未来的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发展应该是人去利用机器,使用高科技,协助译员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
观点三
应对挑战,适者生存
翻译行业离不开人,语言的精密性、复杂性、灵活性决定了翻译对人的依赖。有专家对翻译市场进行分类,大致分为消费型市场和专业型市场。所谓消费型市场,就是“科大讯飞”现在做的事情,专攻民用领域,满足普通人出国旅游、吃饭购物的需求;专业型市场就是译者在做的事情,比如重要会议或谈判的同声传译、重要文件的翻译、文学翻译等。对于翻译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民用领域,机器翻译大大降低了翻译成本,为普通人带来极大便利;但在专业性市场,人的地位作用依然是不可撼动的,机器翻译充其量只是辅助作用。人工智能的出现要求翻译工作者不得不朝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林克难认为:“对于机器翻译的发展程度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形势会倒逼我们认真学习,现在学英语的人多,但是学精的人并不多。只有足够出类拔萃,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国内高端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严重匮乏,语言学习前景广阔,机会大于挑战”,夏志谈到,“但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者众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英语学习要到更精细、更高深的水平,同时还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成为多语种人才,把第二外语说的像专业英语一样好,或者选择学习多种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继而把语言当成是一种工具,突破语言的界限,把视野放到语言之外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能让我们更好的审视自己”,花超如是说。“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发展自身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对自己的定位不要过于狭窄,要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己对外界的认知,培养自己宽广的视野,而不是单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后记: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于 4 月 8 日至 11 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作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AI 同传可谓抢足了风头,然而,次日AI同传“掉链子”的新闻就传遍了网络,各路舆论纷纷,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有之,长舒一口气的翻译者有之,极力挽救的技术人员亦有之。
这次事件似乎印证了受访者对于机器翻译的观点,但放眼未来,无论这次机器翻译闹出怎样的乌龙,AI进军翻译领域不可避免,也许完全取代人工目前来看并不太可能,但翻译行业必将被重塑。科技发展带来的两面性就像丛林法则,要么在竞争中胜利要么被淘汰,残酷而不可打破。科技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人类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或许这才是所有人该思考的命题。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是厮杀还是共舞,这历史的接力棒就交给新生的翻译力量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