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活动 以史鉴今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在多个场合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作为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河北省民委创新打造“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承德博物馆将持续办好视察的“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以史鉴今,构建多位一体宣传教育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努力创建既富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承德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严格落实指示 做好“民族团结”展览的提档升级
2021年8月24日上午,考察了承德博物馆,参观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详细了解清代民族关系发展和多措并举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等情况。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包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在承德考察过程中,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
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文化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迪意义。对于承德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
承德在地理上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历史上, 1703年,清朝康熙帝以“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战略考量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承德从此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见证了六世班禅觐见乾隆皇帝、土尔扈特部回归等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光辉篇章。
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狩猎文明在承德交汇,注定民族交融,和合共生;注定文化交流,多元融通;注定政治交汇,开放包容。承德的历史在碰撞与交融中衍生和发展,奠定了民族团结的文化因子。承德博物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在理念上敏锐地抓住了民族团结这一历古涉今的核心要素,用承德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所形成的文化来诠释该核心要素的价值。
图为承德博物馆位于“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厅的国家一级文物“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
展览的主标题“望长城内外”,气势恢宏,意蕴深远,是从康熙皇帝的御旨中寻找的灵感。康熙皇帝曾在御旨中写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皇帝到多伦诺尔与喀尔喀蒙古的首领们会盟时,也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从中可以看到,康熙皇帝运用团结蒙、藏、回等边疆各民族“构筑塞外蕃屏”的政策,代替浩大的修补长城工程。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正是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模式的历史性转换,长城内外皆是中国的土地,长城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断相互碰撞、交融、交流、影响、发展,这使“中国”史无前例地具有了当代中国的含义。这一非凡的变迁,使得康熙时期中国统一牢固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历代王朝。
展览具象化地说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承德博物馆正从侧重清代民族政策在承德的实施与体现,对反映重大历史史实的相关文献、涉及满汉藏等文字的档案进行搜集、归纳与整理,对展线文物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索兼顾国家战略和地方文化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表达范式等方面对展览进行提档升级。由此,希望通过展览真正让观众从历史中领悟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优势,也为其他博物馆举办类似展览提供参考经验。改陈后,展览将更加突出民族团结主题,更加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创建“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指出,历史是鲜活的,既有通史,也有专史,各个方面都要研究透。要因地制宜开展研究阐释,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
承德博物馆拥有丰厚的民族团结文化滋养,在宣传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正不断尝试发挥好自身独特的作用与优势。
图为承德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孙继新在“鹿鸣讲堂”为听众讲述承德历史以及避暑山庄文化
近年来,承德博物馆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通过在线上线下举办“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新时代承德榜样专题展览、“小小红色讲解员”主题活动、开办“鹿鸣讲堂”进行文博知识讲座、承办“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学术研讨会”、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举办“以剪为笔,共绘团结花”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历史照进现实、回应时代,构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传递出民族团结所体现的现实力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知晓度,推动“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承德博物馆与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远处山间高耸的红白相间建筑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牢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承德博物馆真正打造成承德的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和民族团结示范工程,在展览提升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观众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启迪、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提供更充足的精神养分,在文脉传承与创新中涵养民族自信、汇聚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韩利 作者系承德博物馆副馆长)(本文图片均由承德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