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香港的银幕上僵尸曾经横行一时。香港僵尸片继承了功夫片的血脉,同时还糅杂了东西方民间传说的猎奇,成就了香港影坛最具本土特点的类型电影之一,粗粝的影像风格与精彩的剧本锻造,毫不违和地融合并造就了一个华语电影的奇观。

一 从功夫片旁枝斜出的类型片

僵尸片产生的初期,还明显地带有香港功夫电影的套路。

一方面,早期僵尸片沿袭了香港功夫喜剧的特点,谐趣的武打场面、民初背景、师徒关系几样基本元素齐备,但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的新发展。情节上添加了“湘西赶尸”、“养鬼仔”等中国民俗故事,增加可看性;打斗方面创造性地引入了充满仪式感的茅山术,花样繁多的道教法术、符咒,让观众眼花缭乱;原先简单的人物关系被丰富成了:一个捉僵尸的师傅,一个赶尸为生的师叔,顽皮捣蛋的徒弟,还有最要紧的新增元素——僵尸。

另一方面,早期僵尸片的中流砥柱是一群北派武师。像饰演道长的林正英,师从粉菊花学艺五年,和尊龙、惠天赐、孟海、董玮为同门师兄弟,还曾与七小福同时受训,十七岁入行电影圈担任龙虎武师,十九岁经李小龙提携担任武术指导,后来成为洪家班的骨干力量,而同在洪家班七小福之一的“包租公”元华成了《僵尸叔叔》中僵尸的扮演者。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1)

元华真的是演了一辈子的配角,难得的是个个让人印象深刻

僵尸片之外,功夫喜剧在八十年代还衍生出灵幻功夫片,即加入鬼怪元素。洪金宝的《鬼打鬼》、《人吓人》、《人吓鬼》都是此中代表,片中人与鬼相互纠缠,恐怖气氛全无反倒是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灵幻功夫片成型于僵尸片之前,却又比僵尸片更早的没落,我们基本上可以将这两种类型片都看作传统功夫片的衍生产品。

二 中西合璧

香港僵尸片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香港电影人就开始了加入西方元素的实验。中国传统民俗赋予了僵尸片类型之美,而让它更加多元化。

僵尸语出道家著作《大千录》,其意为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腿不分。《阅微草堂笔记》对于僵尸的外貌是如此描述的,:“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齿露唇外如利刃。”

在五十年代,香港仍有家中殓葬和停尸的习俗,而在社会上尸变之说还大行其道,如行雷闪电,大肚猫跳过棺材,便会出现尸变。1985年,刘观伟执导,林正英、李赛凤主演的《僵尸先生》横空出世。身着清朝官服,行动时双臂水平伸直,一跳一跳的中国僵尸首次在大银幕上取得轰动。这一片的阵容并不抢眼,成本又低,但上映后票房走势凌厉,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东南亚连续创下票房纪录,在日本同样也掀起了热潮,很多商品都印上了清装僵尸标志。

湘西赶尸又称移灵,属于茅山术,发源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叙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前由术士赶回乡安葬。

1983年,于仁泰导演、许冠文编剧的《追鬼七雄》首次将“湘西赶尸”这一古老的民俗融入鬼怪电影。1986年的《僵尸翻生》将前者一带而过的民俗做了详细解说,赶尸术士三五同行,茅山法师前面摇铃引路,僵尸之间用绳子系着,每隔几尺一个,额上贴黄纸符。天亮前投客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自此,赶尸成为僵尸电影中最常见的情节之一,漫漫长夜,于是各种戏剧冲突随之而来。而茅山术则是道教教派之一茅山派的法术,包括咒语、符篆、手决、步法、阵法。在电影中作为道长降妖伏魔的重要手段。林正英塑造的道长“九叔”是整个僵尸类型中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形象,扎实的北派功夫加上充满道教玄幻色彩的布阵、手决、符咒,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正如著名的评语所述,“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款有型”,九叔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最佳驱魔道长。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2)

林正英师父成了道长的最佳代言人

养鬼仔指收养夭折婴儿或早逝小孩的灵魂,然后以符咒法术来控制他们,并用血液或食物来收养。1989年,林正英在自导自演的《一眉道人》中,将民间养鬼传说混搭到了僵尸身上。林师父将小僵尸处理的十分活泼可爱,完全没了传说中养鬼仔的诡异恐怖,与九叔情同父子,又与徒弟们无间嬉戏犹如手足,将僵尸片处理成以民俗为基底功夫喜剧为辅的喜剧功夫片衍生品种也是该类型片的一大特色。恐怖?不存在的。

西方传说

吸血鬼英文中为 Vampire意为“僵尸、吸取血液的恶魔,一般认为,吸血鬼传说起源于人们对血的恐惧与崇拜。长发、面色苍白、双眼血红,身着黑色礼服,居古堡、睡棺材,电影中将吸血鬼处理成为了优雅的贵族绅士。传说被咬之人如果喝下吸血鬼的血,同样会变成吸血鬼

1974年,邵氏与英国公司合拍《七金尸》,电影将西方吸血鬼与湘西赶尸传说硬扯到一块,当看到中国巫师与金发碧眼的吸血僵尸们莫名奇妙在一起同台献计,互相看着都好不尴尬,再加上情节、逻辑混乱,票房自然是惨败而归。此后十年,全港几乎无人再敢碰僵尸题材。八十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灵幻功夫”题材,也曾尝试将僵尸题材引入灵幻功夫片中,还请来英国同行来设计僵尸造型和相关桥段。但经过洪家班全体讨论,感觉仍然无法将西洋僵尸自然地融入到香港电影中,冒然行动很容易重蹈《七金尸》的覆辙,也就只能就此做罢。在《僵尸先生》中出现了被僵尸咬后人变成僵尸的情节,明显借鉴了西方吸血鬼传说。1987年,王家卫与刘镇伟合作的《猛鬼差馆》则实现了僵尸跨国籍,身份更改为抗日时期在港剖腹自杀的日本大佐,尖牙、卷发、黑色斗篷,十足的西方吸血鬼形象,甚至连消灭僵尸的方法也是拿木桩钉入心脏的西方路数。而完全西化的僵尸题材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比如洗杞然的《一咬OK》,片中林子祥饰演的吸血鬼李伯爵,住在欧洲古堡,身着黑色礼服,举手投足无不透露着西方吸血鬼的典型气质。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3)

大胡子林子祥的吸血鬼形象已看不到任何中国特色了

丧尸,由病毒或化学毒物引起异变的活死人,智力低下、行动迟缓。少数丧尸身体结构出现变化行动异常敏捷、力量巨大或有各种特殊能力。丧尸吸人血或吃人,只能通过破坏其脑部消灭它。

1985年,《僵尸先生》与《丧尸出笼》同时问世,前者对乔治·A·罗梅罗的借鉴也十分明显的。中国僵尸在外观上和丧尸就很类似,狰狞的外形,慢半帧的行动,连被丧尸杀死的人变成丧尸的设定也相同。但港产僵尸片主角只需对付一只最厉害的僵尸Boss,而西方丧尸片通常是满大街都是,人们消灭丧尸的过程等同于一场杀戮。

三 百无禁忌,创意无限

僵尸片是公认的好看,但制作也是出了名的粗糙,布景相当简陋,多以内景为主,道长与弟子们的住处都既承担着生活场景,又承担着最后消灭僵尸的战场作用,在如此窄小的空间里,香港电影人设计的桥段却是夸张的紧凑、热闹,师徒间的插科打诨、男女们谈情说爱加上僵尸的轮番骚扰,从头至尾绝无冷场。

除结合中西方传说外,一些桥段属于编剧和演员们的天才创意。《僵尸先生》在台湾地区上映时又叫作《停止呼吸》,源于僵尸以人的呼吸辨认方向的经典桥段,实际上来自演员们私下的游戏。片中女主角李赛凤回忆说:“捣蛋演员住在酒店玩得很疯,在房间里玩捉迷藏。但要求全关灯,由一人摸黑捉人。有些人忍不住笑,就因此被捉了。所以他们被逼忍笑,快忍不住笑时便整蛊别人,让别人先笑容易被人捉住。”导演刘观伟就根据这个游戏设计出了片中那场经典的憋气的戏,结果观众反应强烈,也成了此类型片的常规套路。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4)

憋气躲避僵尸已成了该类型片的名场面

而1988年刘镇伟的《猛鬼学堂》,情节已经完全不受东、西任何一方传统民俗的限制,放水放电的灭尸手段,不仅在茅山术中无此伎俩,在西方电影中也是闻所未闻的。

电影人在僵尸片中,还不断加入各种其它类型电影的元素,警匪、科幻、考古、盗宝,这是是香港电影人的特长,无所谓类型限制,热闹好看就是第一宗旨,就是给足。《猛鬼差馆》中,大战僵尸的不再是身着道袍、手持黄符的九叔,而是张学友、许冠英饰演的鬼马警察。《一眉道人》中更是百无禁忌,加入了道长九叔与基督徒之间鸡同鸭讲的搞笑场面。《尸家重地》中的千年僵尸竟然是秦始皇。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5)

秦始皇变身僵尸?刘镇伟给僵尸注入了无厘头的新元素

四 不可挽回的穷途末路

但辉煌之时常伴随着发展的危机,眼见该类型大卖,众多投资商一哄而上,一时间大银幕上到处充斥着僵尸的身影,一时泥沙俱下,不少捞快钱的烂片很快败了观众的胃口,进入九十年代后僵尸片终于开始落寞,迅速被徐克的新武侠与王晶的赌片取代。我认为,僵尸片没有出现新的变化,观众开始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于是僵尸片只能从大银幕转移阵地到电视小荧屏一隅苟延残喘了,例如亚视的《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也曾掀起过收视热潮,但这更像是回光返照。另一方面,僵尸片缺乏有创造力的新人来带领整个类型片的发展,僵尸片消亡几成必然。

香港僵尸片为什么这么火(民俗猎奇文化的巅峰)(6)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算是电视荧屏上的僵尸题材的经典之作了

时至21世纪香港僵尸片已几近灭绝,2013年香港新晋导演麦俊龙所拍摄的《僵尸》引起过众多影迷和行内人赞叹和感慨,但这部电影更像是为此类型片所唱的挽歌。一切辉煌都已过去,我们也只能在泛黄的胶片里回顾了。

香港僵尸片作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独特存在,能引起众多影迷的追捧自然有其原因,我们怀念它,说不定一个特殊的契机,哪天我们又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帮家伙出现在我们面前,谁知道呢!近年来内地大火的《盗墓笔记》、《茅山后裔》》就像是一场该类型片的“借尸还魂”的热潮,它还没走啊。

送给所有喜欢僵尸片的同好,无关什么宏大的文化意义,只为曾经的美好回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