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必背知识点(中考语文阅读想拿高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总览: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记叙文情节、主题)
2.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的分析
3.理解词语含义
4.理解句子(含义、作用、语言赏析)
5.记叙文的线索
6.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辨识
7.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含义、作用)
8.开头结尾作用
9.感悟拓展
【知识概要】
一、记叙文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记叙文种类:长篇记叙文、中篇记叙文、短篇记叙文、小记叙文。
三、记叙文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四、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五、
1、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2、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六、环境的种类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人物的社会空间、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关系、工作场合、政治背景等。
【考点及对策】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一)记叙文情节的归纳概括
1. 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如:《故乡》的情节概括: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概述故事内容
概括情节,可以按照“何时 何地 何人做何事 结果怎样”的格式加以概括;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 做何事 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常给母亲打电话。
3.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一段的意思,同概括整篇的故事情节)
(二)概括记叙文的主题
文章通过xxxxxxxx(事例),讽刺了/刻画了/抒发 /赞扬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多一褒义为主,极少有贬义,即使有也不过是后悔、惭愧等)
例如:《故乡》的主题:记叙文通过“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弊、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表达了作者热烈期望下一代能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
二、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侧重于对人物的赞美)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格式: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例如:《三袋米的故事》“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示例:天啊!那位靠乞讨大米供儿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却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内容合乎情理2分、生动感人2分)
三、理解词语含义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本义解释:①组词解释②找近义词语替换③造句解释
文义解释: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义解释
四、理解句子(含义、作用、语言赏析)
(一)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找出关键部分转换成为什么的题目)
XX句子,写了……,表现了……
(二)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
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结构上,起到……在内容上,起到……
(三)一句话的语言赏析(一看修辞,二看描写,三看写作手法,四看词语生动形象)
1、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2、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入手
3、联系记叙文的背景主题,结合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语言。
《三袋米的故事》
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1)“轻轻地、细细地”表现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深厚的母爱。(揣摩词语1分,细节描写1分,句意理解1分)
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2)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百孔千疮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子”家虽然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修辞以及写作手法的作用】
(1)拟人修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比喻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排比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委婉曲折表达出来……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能深刻、生动地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
(5)对比手法: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与……对比,强调突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人物描写作用】(包括语言,心理,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
均按“运用了……描写,生动形象描写了……的特点,表达作者……感情”来回答。
【景物/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发展;
(2)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3) 衬托主题;
(4)渲染气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
(2)为情节做铺垫
(3)推动情节发展,突出记叙文主题
(4)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间关系及生存环境
注意细节:
1.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作为情节线索等。2. 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3. 奠定怎样情感基调。
4.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5.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五、记叙文的线索(贯穿始终,分值大的不止一种线索,明线,暗线)
指把作品的全部材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辨识
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对比|矛盾双方,进行对比
象征|借用具体形象暗示特定人物或事理
欲扬先抑|从贬抑着手,实为褒扬
讽刺夸张|言过其实,讥讽嘲笑
托物言志|借客观事物寄托感情抱负
借景抒情|借景抒发情感
衬托|正衬,反衬
还有:动静结合、正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照应,借古讽今,点面结合,铺垫白描,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等。
七、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含义、作用)
(一)文章题目的含义
1、句中的话回答
例如: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2、表层和深层: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风雨中的菊花》中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答案:(1)“小乞丐”在风雨中献给母亲的菊花(2)象征了在艰苦中生活的小乞丐坚韧的品格及对母亲的那份执着的爱。
(二)文章题目的作用
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
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
⑶考虑语言角度,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
⑷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概括文章内容,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记叙文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八、开头以及结尾的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明中心,与开头呼应
九、感悟拓展
读记叙文就是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这类题往往是考查我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体验,感悟。
1.材料链接 应考虑材料中心,与原文中心相结合来讲认识
2.300字的应遵循引,议,联结来回答,100字的应围绕一个认识(文章中心)谈认识。
答题解析: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主题,人物答题)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感情——有所感悟而领会(对人物、情节或主题)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结合文本,自己的观点)
补充题型:
一、(故事情节) 文中写了XX情景在记叙文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记叙文中有什么作用?)
思路: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规范答题: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
二、倒叙、插叙的作用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三、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或角度)
记叙文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角度)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五、语言风格
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口语化)。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语言科学严谨。
④.作比较:将……与……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语言科学严谨。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4、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5、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6、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7、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考议论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
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免责声明:如文章转载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 ,我们尽快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