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

曾经的“劈柴院”承载了太多岛城人的回忆,那些回忆不单纯是属于老青岛的,还包括着许多年来,无数南来北往的外地游客和越来越多的新市民。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3)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4)

上次来这里还是去年夏天,没有了往日旅游旺季的人流攒动,但还可以看到零零散散、操着不同口音的游人,听到街头巷尾陌生口音传来的刺耳叫卖声,霎时会让你迷失在“劈柴院”的院落里。

春节前再游老街里,却发现令人唏嘘的惨淡,不知正月里的这些天会不会好一些。“劈柴院”的现状,其中,或有疫情延续影响,有中山路商圈萧条落寞原因,或有商户招商、市场定位问题,有宣传推介不利因素等。但不可否认,曾经让青岛人引以为荣的“劈柴院”与这座城市正在产生着愈来愈大的距离.....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5)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6)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劈柴院”已变得让老青岛感觉愈发的陌生,变得让本地人有些无法融入,不知下一步等待它的是否如几经手术未见疗效的中山路一般,或继续落寞只堪回忆,或如2007年那次的大规模改造,换来数年的短暂重生。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7)

这是盛显军老师提供的一张1940年左右,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的“劈柴院”照片,这也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劈柴院”实景照片。照片的远处是中山路门洞,左面有一处没有开门营业的饭馆——“同顺楼”。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8)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劈柴院”(逄淑才老师收藏老照片)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9)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劈柴院”(逄淑才老师收藏老照片)

旧时的“劈柴院”可谓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而“劈柴院”名称的由来也是多种版本。

根据档案文档记载,早期的“劈柴院”里的确有许多木板房,岛城文史学者吴坚介绍说:“劈柴院”木板房的出现与院里的市场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这里最初的市场类似于现在的早市,卖货的基本上是早晨忙活一阵子就散场,后来慢慢出现固定常摊,他们租下院内的地皮搭建临时木板房,早市也就慢慢地变成了全天候市场——这个时间大约是上世纪二十年代。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0)

1990年,照片中“劈柴院”巷前的石柱,看上去有些历史了。(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这些木板房应该就是刘少文先生《青岛百吟》中的“劈柴架屋”之说,“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 劈柴院之名由此而始。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1)

上世纪初青岛旧影,图片中从右往左第四个门洞即为现“劈柴院”入口。

一说是上世纪初期,德国侵占青岛后,出于华洋分治的城市规划需要,将后来的中山路分为两段,即南段德人管理的弗里德里希大街,和北段的华人区山东街,一些华人苦力及外地移民出于务工的需要就在此居住。为解决生活基本之需,他们经常到附近的树林里砍柴做饭取暖,随之也出现了以砍柴卖劈柴为生的人群,久而久之,“劈柴院”的名字就在这里传开。

一说“劈柴”就是地方方言因素,单指烧火的“柴火”。因一早就要劈柴火,生火煮饭,然后开始一天的买卖生意,又因此地生意密集,久而久之“劈柴院”之名就叫起来了。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2)

1990年,“劈柴院”旧影,顶部简陋的招牌。(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有网友评论说,青岛后海沿、小港处,很早前就是渔民打鱼停泊的小港湾,打鱼出海的渔民要在船上烧饭,这就需要柴火。渔船出海前要买木柴储在船上,有买就有卖,北京路、河北路这条丁字形胡同里逐渐形成了劈柴市,后来“劈柴院”这个名字也慢慢叫了起来。

另有文史学者师友做过点评,大窑沟德国建造的砖瓦厂,是蒸汽式砖瓦制作工厂。在德租青岛初期大规模进行的房屋建造中,也只有工业化生产才能解决供求关系。所以应该是以煤炭为原料,对“劈柴”的需求量不会太大。再者,从德、日、北洋等时期的史料中也没发现有“劈柴院”的记载,估计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名称。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劈柴院”(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4)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劈柴院”(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劈柴院”不单纯是老青岛眼里的小吃街,也不是单纯的大院,深入其中,其实它的院落形式较为复杂,院中院这种很独特的居住环境也称得上是岛城早期建筑的一个特色了,最多的一处院落,居然有三重院,走进去感觉像迷宫一样。

前些年收到过鲁海老师发来的解读:江宁路有12个院,只有原十号院才叫“劈柴院”,它也是当年社会艺人演出的地方,说书的、唱戏的、唱大鼓的,很是热闹。后江宁路辟为小吃街后逐渐繁华起来,其内的院落都习惯性的统称为“劈柴院”了。它的正街有元惠堂、增盛楼、异美斋、李家饺子楼等饭店,有小酒馆、书店等,但解放前并未听说有豆腐脑店铺。

关于“劈柴院”名称的由来,民间可谓说法颇多,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确定。但不管因何而来,不可否认它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至今难忘的回忆,而后期的种种也基本与美食小吃为主了。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5)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劈柴院”(吴正中老师摄影提供)

昔日“劈柴院”的小巷内曾经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劈柴院”的诸多老店,一直为老青岛津津乐道。随着中山路商圈的衰败以及市府动迁带来的影响,“劈柴院”也随之逐渐没落。同时,因年久失修,许多院落已经人去楼空,原始的木质扶梯损毁严重,摇摇欲坠。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6)

2007年,“劈柴院”改造之前影像(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7)

2007年,“劈柴院”改造之前影像(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8)

2007年,“劈柴院”改造之前影像(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19)

2007年,“劈柴院”改造之前影像(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2007年底,市南区政府以“改善民生,保护历史风貌,振兴老商业街区”为工作目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投资2亿多元,置换安置居民386户,为“劈柴院”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性改造建设工作。

2009年4月10日,百年老院“劈柴院”重新开街。2007年“劈柴院”的修复改造,应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规划,达到了保护性开发的目的。2009年,“劈柴院”被改造成为景区亮相,再现了昔日美食街的辉煌。虽然因多种原因,近年人气下滑严重,但这种尽量保留原来特有的城市特色,同时又能更好地融入新的城市规划发展,值得后期城市持续规划改造指挥者借鉴。

十多年前,改造一新的“劈柴院”也确实曾让喜欢它的人们眼前一亮,但如今看来仍是叹息惋惜声一片。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0)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劈柴院”锅贴铺,三鲜锅贴一斤50个,才两块钱!

记忆中的“劈柴院”美食,从中山路进去右首第一家的锅贴,味道特棒!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1)

元惠堂、饺子楼都是“劈柴院”诞生的岛城历史名店。

曾经的”劈柴院“里杂乱而又熟悉的店招,如今已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美食记忆。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2)

李记饺子楼

李记饺子楼创办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岛城著名饺子店。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3)

”劈柴院“的张家坛子肉(吴正中老师摄影提供)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4)

“劈柴院”豆腐脑店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5)

豆腐脑店内的窗口,传递了不知多少碗记忆中的美味。

那些延续至今的如“劈柴院”豆腐脑、“张家坛子肉”、“锅贴铺”、“李家馄饨”等,算得上是近几十年来最代表青岛本地特色的小吃了,也给无数老青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当然也可以看见不少以“劈柴院”为名的饭店,多为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了。

中山路劈柴院有什么好吃(一座城市的美食回忆)(26)

看着眼前“劈柴院”的经营状况以及人们的口碑评价,那条曾经辉煌的“劈柴院”难道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听说“劈柴院”正在计划二次改造,具体情况未知,真心希望会有一个新的惊喜出现,莫要像中山路改造那般,屡改屡败、再败再改的无知无畏精神,老建筑没保护好,新建筑不伦不类,百年老街的历史底蕴渐行渐远......

“劈柴院”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那是老青岛的灵魂和记忆。看着老照片里那曾经那斑驳的墙体、窄小的街巷、林立的店铺、过往的食客,不禁再次让人追思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的熟悉和亲近,浑然间却已变得陌生和遥远。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