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

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1)

朋友,你去过独龙江吗?你走过由无数个“之”字形组成的独龙江公路吗?你闻过4900米高山上草果的芳香吗?你喝过独龙纹面女酿造的美酒吗?是的,这是独龙江的美景。但是还有比这更美的风景,那是千山万仞之巅矗立的一座小小派出所。

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2)

这座只有37人编制的小小派出所70年来如一日,用生命和热血守护独龙族的幸福安宁,谱写了一个个为民爱民的壮丽凯歌,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吸引着每一个游客,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79公里,749道弯

独龙江乡位于我国云南省和缅甸交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巅,眼前是高山入云,脚下是奔腾的怒江大峡谷。巍峨陡峭的大山之上,散落着一个个小村庄,这,就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全国极少数民族独龙族唯一聚居地。4000多名独龙族人居住在此,仅靠唯一一条公路与外界连通,三年前曾是中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怒江大峡谷之上,是连绵的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沿着谷底逆怒江而上,独龙江公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路越走越高,天越来越近,这是一条直上云天的公路,两侧悬崖峭壁,伸手可触云雾,车辆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拉拽着,峰回路转中不断地冲上一个又一个山巅,远处山巅上一排排如鸽子蛋大小的人家的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闪亮,仿佛大海上的粼粼波光。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曾是独龙江乡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冬季,大雪封路,长大半年进不来出不去,这里成为了一座人间孤岛。

独龙江乡距离贡山县城仅79公里,但是开车要走3个小时,车子要绕749道弯。

难以想象,70年前,就在这与世隔绝的高山之上,一支队伍徒步来到这里。

1952年,云南省第一支民族工作队进驻独龙江乡,3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队员,脚上缠着绑腿、手持开山刀,左劈右砍,经过几天几夜的“摸索”,绕过749道弯,徒步跋涉,终于来到了独龙族群众身边,建立了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他们的使命是“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

琅琅书声划破高黎贡山

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操场右边的石壁上,赫然镌刻着“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八个大字。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一点烛光,在黑暗中格外明亮。60年代,民警们筹钱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在独龙江乡马库村办起了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民警砍来大树、搬来石头搭建了校舍,与世隔绝的独龙江乡第一次传出了琅琅读书声。

“小时候我们上学的地方离家远,鞋子经常走破,是民警教导员亲手为我缝制了一双鞋。”辅警杨晓强回忆,当时自己就在这校舍里读过书,至今还记得教室门牌上用烧过的木头写着“马库警民小学”字样。

“叔叔,我难受。”“别怕,有叔叔陪着你。”2020年1月,独龙江乡11岁男孩生病急需外出就医,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组成护送小分队,在雪山上眼看积雪挡住了去路,民警们立即下车,用铁锹铲、用工具翘,甚至直接用手刨,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终于抢通了道路,小男孩被及时送医得救了,民警们却一个个冻得直打颤。

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3)

“共产党好啊,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你们是‘住在’我们心里的人。”每次见到派出所民警,独龙族纹面女肯国芳老人总是捧出自己酿造的米酒,像招待久别重逢的亲戚一样激动不已。

2001年8月21日,来自北京顺义区的民警于建辉及战友7人与巴坡群众一起,在独龙江边的悬崖上开山凿壁,修建公路。雨后抢修出的道路异常湿滑,官兵满脚泥泞。下午4时许,一阵爆破后,炸开了一条路,但是于建辉推动一块巨石时,由于用力过猛,脚下一个“哧溜”,滑到了悬崖边上,失去平衡掉入独龙江中。为了修建独龙江公路,年仅20岁的于建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独龙族群众自发在江中连续寻找了好久,虽然再也没有找到,但那“亲人于建辉”的呼唤响彻怒江两岸。“亲人于建辉”是这支英雄的团队献出的第八位烈士。

70年来,张卜、邱旦史、孔玉录、张其芳、刘清国、齐当此、庄云、于建辉八位烈士,为守护独龙江写下了爱民为民的壮丽篇章。他们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精神,凝聚伟大的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民警前仆后继、为民服务。

不让一克毒品流入

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4)

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辖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15公里,南北纵横95公里,执勤点多、边境线长、区域面积广,辖区群众较为分散,开展边境管控治理难度较大。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外来务工和往来游客节节攀升,非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而独龙江乡一直保持着社会和谐稳定,仅有37名民警编制的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年来,派出所将辖区划分3级100个网格,依托6个抵边警务室,实行“社区民警 专职辅警 护边员”勤务模式,实现了80%村民小组“零报警”,三非、走私、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零发案”,疫情“零输入”。

“依托抵边警务室和治安联防哨所,组建并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护村队,完善治安防控机制。”社区民警高艳平介绍,派出所积极打造辖区及行业场所管理新模式,着力打造独龙江无毒乡镇品牌。

彩虹桥是进出独龙江乡的交通要道,派出所将这里的执勤防控点作为桥头堡,组织执勤民辅警24小时不间断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认真检查,坚决禁止“毒品”以任何方式流入。

结合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民警充分依托科技强警技术优势,在科学警力部署的同时,采取设立智能卡口等方式,对辖区进行全方位技术防控。

农忙的时候,群众都在山里,派出所民警就运用普通话和独龙语进行“双语”普法,每个村寨的乡村大喇叭成了法律宣传的重要手段。

为了防止毒品从外部输入,民警每天穿梭在峡谷间、密林中,始终保持预防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堵住毒品内流,不让一克毒品流入。

大爱传承 女警“入队”

7月的独龙江乡一直在下雨,实习女警尹广丽大步流星地走在下乡路上,巡查雨季道路险情和滑坡隐患。

来自云南曲靖的汉族姑娘尹广丽,梳着一头干练的短发,2020年大学毕业后考入云南省怒江边境管理支队,来到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实习刚满半年。

实习即将结束,她却找到所长邓湘河,要求留下来继续在这里工作。所长以为是开玩笑,她却把按有红手印的申请书拿了出来,所长郑重地接过申请书:“你是独龙江70年戍边历史上第一位申请留下的女警。”

当记者拨通尹广丽的电话时,她坦率地说:“在我的记忆里,独龙江这三个字很神秘,来了以后,觉得很神圣。我选择留在这个光荣的集体,将青春献给边疆,将深情留给独龙族人民,像战友们一样,成为‘住在’群众心里的人。”

今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救援任务让尹广丽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4月2日凌晨1时许,一声轰隆声击碎了独龙江平静的夜空,独龙江乡公路养护站附近发生高位滑坡碎屑流灾害,独龙江所全体民警闻声而动,仅用10分钟就赶到现场投入救援。民警李龙武利用自己身材瘦小的优势,“挤”进废墟中,“闻”着微弱的呼救声,找到了被困人员,民警们齐心协力,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路,从废墟中解救出3名被埋群众。

“看着民警们冒着生命危险,用双手与正在下滑的泥石流争分夺秒救人,抬着担架与落石赛跑拼尽全力拯救群众的生命,我看着他们‘脏兮兮’的样子就觉得他们好帅!”尹广丽对记者说,这是她理想中警察的样子,也是她想成为的样子。

5月23日晚上,尹广丽提笔写下《继续留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工作的申请书》,而她并不知道自己成为了独龙江70年戍边历史上第一个申请留下的女警。因为曾经的独龙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极其恶劣,女同志长期戍边极为不便,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女同志长期驻守。尹广丽成了第一个。

她说:“我亲眼目睹了大雪封山,经历了自然灾害救援,走过最难走的巡逻路,看到过从未见过的毒蛇,坐过经过弯道最多的车子,等过一个月以上的快递……独龙江确实特殊,但让我选择留下的,是质朴、友善的独龙族群众和真诚、勇敢的战友,亲人般的警民关系。”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下乡的时候群众可以请我去他们家喝茶,可以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讲他们的生活。”她说。

也许,“住在”群众心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也是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民警最普通、最平凡的样子。

阅读链接

“党中央派到独龙族身边的贴心人”

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70年的历史沿革中,一代代戍边民警继承和发扬“艰苦不怕吃苦,封山不封脚步”光荣传统,在贫瘠中守忠诚、在艰苦中讲奉献,在闭塞中谋突破、在重任中显风采,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守护着独龙江的和谐与安宁,被独龙族群众亲切地称为“党中央派到独龙族身边的贴心人”。

最少人的边防哨所 一个小派出所守护一个民族70年(5)

进入新时代,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始终牢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团结带领全体党员民警辅警,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守在服务群众最前沿,战斗在边境管控、疫情防控第一线,用新面貌、新业绩绘就了“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时代篇章。

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7次,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评“公安楷模”“云岭楷模”称号,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韩梅 代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