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民间传统(牛俗民俗文化中的牛)
牛生日
《荆楚岁时记》记载:天地间正月初一先生鸡,初二生狗,之后依次是猪、羊、牛、马,最后才有人。所以正月初五是牛的生日,是传说中女娲造牛的日子,故称牛日。这天,人们不仅看天气的阴晴占当年养牛的兴衰(天晴,主育;天阴,主灾),而且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
牛节日
巴西:敬牛节是巴西东北部的传统节日。它从非洲的牛复活节演变而来,多是通过牛的遭遇来抒发对社会的爱与恨,倾诉人们的苦与乐,表达人们敬牛、爱牛的风俗。
卢森堡:画牛节。这是为爱好在假牛身上涂鸦的艺术家们提供的创作舞台。每年夏天,随处可见的奶牛雕塑让卢森堡生动起来,雕塑有些被涂上了斑马条纹,有些被画上了阿尔卑斯山风光。
西班牙:斗牛是西班牙人的传统项目,13世纪时便有了斗牛节。
加拿大:与牛同奔。在加拿大艾伯塔的斯特拉斯莫尔,每年都会举行“与牛同奔”的竞技比赛,参赛者与公牛一起狂奔,获胜者能得到1000加元(约合6600多元人民币)的奖励。
委内瑞拉:摔牛赛。摔牛比赛是委内瑞拉人的民间娱乐活动。比赛的方法是“摔牛士”骑在马上,与公牛周旋,然后伺机接近公牛,把公牛摔倒。
牛崇拜
牛在中国是具有图腾意义和神性的动物,中国人素来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商周青铜礼器上常饰以牛角、牛头,有明显的牛崇拜习俗。
以公牛比喻男性在《诗经》中有记载。《诗经》中经常以“特”字来比喻男性。牛为男性象征,还可从古代的发式习俗中看出。古代男童有一种十分流行的发式,叫“角”。这种发式至少在先秦时已经流行。就是在头顶左右梳成两个髻,形状好像牛角,所以叫“角”。这种儿童发式至今还在民间流行。之所以以牛角之形为男童的发式,是因为这样模仿了牛图腾的形象,从而受到牛的影响,得到牛神的保护,获得牛的力量。
壮族牛王节
牛王节
牛王节是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一般是体现对牛的崇敬和感谢,时间各有不同。过节时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哈尼族的牛节在五月初五,叫做“纽南南”。纽即水牛,南是歇气、休息的意思。纽南南也就是牛的休息日。
徐州不“鞭春”
我国廿四节气之首为“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有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立春”俗称“打春”“鞭春”“鞭牛”。我国古代曾经流行这样的仪式:每年立春前,官府在城镇广场上,用泥土塑起一头“春牛”和一个农夫装束的“芒神”。芒神一手执鞭,一手牵着牛绳,仿佛在赶牛下田。
古代打春仪式非常隆重,也十分热闹。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焚果录》,对此都有精彩的描述。诗人晁冲之有“自惭白发嘲我老,不上谯楼看鞭春”诗句。到满头白发时还想上楼眺望鞭春的场面,可见其热闹程度非同一般。可惜这么隆重热闹的场面,徐州父老却无缘看到。即使查遍志书史料,也绝不会有徐州鞭春的记述,因为徐州自古就立下了不鞭春的规矩。为什么不鞭春呢?旧志上说得明白:“徐州城形如卧牛,昔人以黄河经常泛滥,铸铁牛以镇之。故徐人不敢于立春之前迎击土牛。” 名城徐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