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凭什么打动今天的年轻人(电影1921凭什么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点影片”《1921》已于7月1日正式上映。如何展示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诞生的历史题材,对很多演职人员而言是一个巨大考验。此前,有不少影视剧已有成功的展现,轮到《1921》展现这一题材,会有什么表现呢?

电影1921凭什么打动今天的年轻人(电影1921凭什么打动今天的年轻人)(1)

电影开场的视觉感受是纷繁而绚丽的,类似于100年前的外地人初到大上海。好奇心驱使观众顺着剧情,一路追下去。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被不折不扣地加以表现,如李大钊与陈独秀商议建党大事、共产国际代表如期而至,各地代表汇聚上海、嘉兴南湖等等。电影踩着这些历史的节点,不断融合各色历史人物登场。这样的穿插,可能让一些习惯于电视连续剧叙事手法的观众感到某种不习惯。但如果想一想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就已经要求观众要有一种批判的审视,而不要全身心地迷醉于剧情之中。他努力推行的“间离效果”,在演艺中不断将观众从表演的迷局中拉出来。这样的表现手法贯彻到电影艺术中,以不同演员的登场来暂时按下历史叙述的线性惯性,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尝试。

电影《1921》的色彩、场景、人物和表演,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跳跃和自由流淌。百年前的上海街景,从码头到洋楼,从酒吧到弄堂石库门,不像老上海的怀旧作品那么朦胧飘逸,而是清晰、准确、干净而坚决。上海大世界多次实景呈现,流光溢彩,尽现夜上海风姿。这种逼真性造成的视觉冲击,是电影《1921》的一个亮点,对于无数熟悉和不熟悉上海的观众,都会被这种场景唤醒。

影片最后的十多分钟,电闪雷鸣,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万炮齐鸣的声响,形成强烈震撼的视听效果。导演采用了音乐性的复调处理办法,一方面是宏大的歌唱性主题渲染,充满了英雄气和史诗性,另一方面是杨开慧在电影里清新纯净形象的浮现——呈现儿女情怀、青春情愫的抒情咏叹。杨开慧为革命牺牲时,影片表达了她对于生命的留恋,对亲人的挂念,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

电影《1921》着力点不在于用影像画面陈述一个历史故事,而在于以一种主观抒情的方式,向一百年前那群慷慨激昂的青年男女们致以青春的敬意,向上海这座城市致以敬礼。百年前汇聚于上海的这批建党立业的青年,是不折不扣的时代前浪,是一群敢于冲决污泥浊水,勇于自我牺牲的热血青年。所以,电影的画面处理和配乐都洋溢着明快向上的激昂情调。这种别具一格的处理,与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常规风格形成对照,在主旋律影视创作上,探索出了新路,展现出了活力。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杨扬)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