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力与体能的较量(技击的是源自以寂寞)

拳力与体能的较量(技击的是源自以寂寞)(1)

明志是儒家的语境,说到儒家,我以为孟子的学说高于孔子,志气说,民贵君轻说,其思想的深度与境界都在孔子之上。

明志在武学修为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子舆氏曰:“持其志,毋暴其气。”然欲持其志,必先明其志。何以明志?

孙禄堂先生以其拳学复人本然之性体,即明志之道。其拳以中和为旨,提炼百家之精,融合贯通为一,恬淡虚无,虚空念化,由此明志,故其拳之用,持其志,养浩然之气,感而遂通。这是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学质的提升,为中国武学之至境。我写的几本书及诸多文论从不同的层面皆围绕于此而论述之。因为这是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与其它拳学之间最大的区别。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是道,修其学,乃悟道之径。明志、悟道一也,乃我之所以为我者,此为意志之根本也。故我在《中国武学之道》开篇引文“有界秩序,无限观构”中即论此理。一些人不明所以,质疑为什么写中国武学之道只介绍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而不及其它拳派,以为有一叶障目之嫌。其实迄今为止,唯有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能体现中国武学之道,其它拳学离道尚远。故言中国武学之道,只能以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为范典。对此,并非是我首开其说,陈微明先生分别在1934年《国术统一月刊》和1935年《国术声》中发表的两篇关于孙禄堂先生的记载,早已先我几十年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拳以明志,拳以合道,不是可以牵强附会的,需要有实功来印证,孙禄堂先生用其一生成为拳与道合的践行者、实现者。

拳与道合,说说容易,但真正理解其义并不容易,践行更难,当代能承其志者几无。故当代人对武学的认识出现大倒退,又回到依靠血气之勇,打杀斗狠的下乘之学上。

子舆氏告诫:“毋暴其气。”今人不知或不解其意,多暴其气,奋血气之勇,以逞其能。故各种“发力”、“发劲”之说遍行各家武术学说,下乘之拳大行其道。

有人诘曰:你说我们的东西下乘,就这种下乘的武艺出来的东西你也弄出些来让我们看看?

于是我有混搭训练法,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诸如“搭手即飞”、“筋骨齐鸣”等发力效果,由孙氏拳中选二三技,不从体悟虚无一气入手,而是上手就从各技之力求之,年余可成。这种混搭练法,所求者并非拳与道合,而是为了满足快餐式的兴趣,且不违背生理健康。如同流行唱法中的“通俗美声”,行内称“俗美”,这种唱法就发声本身来说,其共鸣没有达到美声的发声标准,但这种发声大致合理,一般不会伤害到嗓音。好处是易学易练,便于掌握。虽然我不提倡用混搭的方法练拳,但通俗流行已是当今时代的符号,对于大多数人培养练拳的兴趣也是一条不妨可以尝试的路径。实际上一些人努力探索的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散打相结合,大体也是属于这样一类东西。

但需提醒的是,如同不要把“俗美”说成是正宗美声或是对正宗美声的超越一样,我们也不要把这种混搭说成是孙禄堂先生的道艺武学,更不能说成是对道艺武学的发展。

对于今人提高练拳兴趣来说,混搭练法是一种尝试和思路。就混搭这个词义而言,已经为我们打开提高兴趣的一扇窗户。但混搭出来的拳艺不能以内劲(先天真一之气即虚无一气)统御技击行为,因此与道不合,不是道艺,俗艺而已。

混搭,无论各派,包括现代搏击,只要你感兴趣的技术都可以拿来练,开始阶段会感觉似乎找到练拳的捷径,走到后来发现,提高的空间不大,因为其基础是血气之勇,而非虚无一气。

混搭,若练出些效果来,也要从枯燥的一拳一腿的基本规矩练起,一个高鞭腿,规矩要领要掌握精细,每天练上2千次,坚持年余,在竞技中才能用上。拳也一样,一个定步崩拳,一天1000次是最低要求,而且每一拳还要符合规矩。年余才基本成型。

无论“道艺”还是“俗艺”,技击的任何技能都是源自以寂寞、枯燥和汗水为基础的恒心。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