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看过的最震撼的动作片(2600万拍出上亿效果)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的一次票房奇迹。
2018年,《捉妖记2》和《唐人街探案2》厮杀的春节档杀出了一匹黑马。
逆势反超,票房飘红,无人问津的《红海行动》出乎意料的炸出了一片天。
凭借着酣畅淋漓的射击打斗和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众多国人瞬间被《红海行动》俘获。
更重要的是,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也门撤侨事件:2015年3月29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临沂舰 停靠也门港口亚丁,撤离中国公民。电影《红海行动》以此次行动为背景改编。
最近又出了部基于真实事件的战争片。
它选择的真实事件要更大胆,因为这个行动险些引发了世界第三次大战。
《巴尔干边界》
The Balkan Line
2019.3.21
战斗民族(俄罗斯)有多彪悍?
那可是一个敢把熊当家养宠物,把飞机开成过山车的民族。
可想而知,他们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的。
那绝对是能动手绝对不BB,就是一个字:干!
所以电影《巴尔干边界》一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枪战:
森林中,六位全副武装,隐蔽躲藏的战士通过对讲机互通信息。
镜头随着对讲机里的声音依次切过,每个人三言两语,就把各自的角色交代的清清楚楚。
安德烈,小队的指挥官,负责对战斗形势作出判断。
维拉,小队狙击手,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
老兵巴尔亚,精通弹药,负责爆破技术。
其余的三人斯拉什,吉雷伊,戈利亚作为队伍的先锋手,与敌人近身搏斗,或枪战突袭。
从左至右:斯拉什,吉雷伊,戈利亚
他们各司其职,任务明确,再加上长期磨合出来的默契,整个小队所向披靡,战斗力无人能敌。
可战斗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凶险,战犯狠辣的一刀,戈利亚牺牲了。
多年的兄弟惨死眼前,他胸口上家人的照片还沾着未干的鲜血。
小队其他人都想手撕了这个战犯,却只能忍着悲痛任由战犯在他们面前嚣张。
因为这名战犯必须要活着,这是北约下给他们的命令。
20世纪末,苏联刚刚解体不久,西伯利亚草原上的铁熊民族的士气日益衰微。
苏联解体,再加上两次车臣战争,俄罗斯国力衰落,军事力量更是薄弱。当时俄罗斯空军和防空军大部分飞行员年飞行小时数为12-44小时,仅为美军飞行员的15%。40%-50%的国土不在雷达监视范围内,白天只有50%的飞机能起飞。
在国际上,俄罗斯的地位总是受北约打压。
安德烈等人代表的俄罗斯队伍对北约的尊重并未受到相应的敬意。
长久以来的压抑情绪,在战友的这次牺牲中终于爆发了。
安德烈二话不说,拎起战犯就把他从直升机上扔了下去。
这一扔,惹来了不小的麻烦,国际军事法庭宣布小队解散,解除五人军职,他们开始流亡于各处。
一支俄罗斯最精锐的小队就此消失,当年的英雄全部失去了音信……
直到多年后,一场战争将五人重新聚集在了一起。
巴尔干地区由于复杂的地理位置,以及敏感的民族矛盾,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的一个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地图
1999年3月,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最终迫使南联盟不得不签下城下之盟,宣布撤出科索沃地区。
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北约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1999年5月7日,北约轰炸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史称“五八事件”。
南联盟撤出后,政权真空的科索沃成为了国际势力较量的博弈场。
北约信心十足,以为成功拿下了科索沃,但他们忽视了背后虎视眈眈的俄罗斯。
电影中北约轰炸南联盟场景
俄罗斯知道科索沃被北约拿下后,南联盟的力量就会被削弱。
如此,俄罗斯在欧洲的力量将会被进一步的缩减,在与北约的博弈中他们将会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
于是,俄罗斯发起了一项秘密行动——抢占科索沃普利什蒂纳机场。
这个机场是科索沃境内唯一适合起降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机场,谁先占领了这里,谁就拥有了对科索沃的军事占有权。
但,战事纷扰的科索沃滋养了一大帮极端恐怖分子,南联盟撤出科索沃后,恐怖分子就占领了机场。
所以,在俄军到达机场前,需要有队伍清扫掉恐怖分子,并死守住机场。
这个艰巨的任务谁能办得到呢?
中尉贝克知道,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有安德烈的小队。
于是,他开始寻找流亡于各处的小队成员。
吉雷伊死性不改,成天泡妞把妹。
老兵巴尔亚当起了排雷专家。
维拉在一家妓院做打手。
斯拉什暗地里做杀手,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四人为了能够重新回到祖国,同意参加这次的秘密行动。
但除了安德烈,他拒绝参与行动。
当年战友的死让他不想再卷进任何战争,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北约面前卑微的态度让他感到失望。
他换了个身份想要重新开始,却好巧不巧在买护照的时候,遇见了警察突袭检查。
老警长一眼就看出了安德烈不同常人的身手,他提议如果安德烈肯帮他们除掉当地极端恐怖分子斯慕克,就不计较安德烈的身份。
安德烈同意了。
安德烈凭借矫健的身手,救下了不少无辜的平民。
在接连的两次营救中,安德烈坏了斯慕克不少好事,自此,他与斯慕克的梁子彻底结下了。
斯慕克怀恨在心,杀死了老警长,绑架了和安德烈暗生情愫的女护士。
老警长手下的两名警察想要报仇,他们找到安德烈,三人决定攻去斯慕克老巢。
没成想,那个老巢正是此次俄罗斯秘密行动的地方——普利什蒂纳机场。
阴差阳错下,8人汇集在了机场。
另一边,斯慕克察觉到老巢被人占了,于是召集手下想要杀回去。
情况紧急,事态严峻,安德烈等人决定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即将到来的斯慕克大军。
夜幕低垂,百人恐怖分子开着战车气势汹汹逼来,严阵以待的8名战士能否等到百里之外的俄罗斯援军?
北约方面是否又察觉到了异样?
多方势力角逐,一场枪林弹雨的酣战开始上演……
《巴尔干边界》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150分钟里通过各个角色的身份来勾勒当时复杂的战争背景。
二十年前的科索沃战争,世界各国关系剑拔弩张。
北约轰炸后,6月11日,200余名俄罗斯空降兵乘坐战车,从波黑边界出发,历时7个半小时,行军500多公里,提前达到了机场,等北约英军抵达时,俄军已经休憩良久。
空降兵是俄军一个独立兵种,由其国防部直接掌握,属于俄军的战略预备队,是俄军战斗力最强的王牌部队。 俄罗斯空降兵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降兵部队,也是唯一的机械化空军兵部队。
俄罗斯空降兵
图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纵然7000多名北约英军备有坦克和步兵战车等重型武器,同盟军的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
但这200多名高度戒备的俄军硬是唬住了北约部队。
据后来俄罗斯自由媒体报报道,当时的一名俄军指挥官曾对英军军官说:“我是否撤退取决于这些俄罗斯士兵,你去问问他们是否愿意撤出,他们可是来自那支曾击败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军队。”
这句话无疑刺痛了英军。
要知道,拿破仑曾经逼得英国退到岛上去,希特勒曾经逼得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两支横扫欧洲大陆的军队,都是在莫斯科城下元气大伤,败北认输。
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一旦爆发冲突绝对会引发世界第三次大战。
以《You‘re beautiful》而广为人知的英国歌手詹姆斯·布朗特就参与了这场紧张的对峙。
在科索沃战争时的詹姆斯·布朗特
他曾回忆,当时两方都已子弹上膛,战争马上就要打起。
最后是英军指挥官在权衡之下,决定与俄军进行谈判,才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俄军此次出其不意的闪电行动,最终为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斡旋中争得了主动权,也重塑了其国际影响力。
这个精彩的军事行动直到今天依旧被津津乐道。
不过,《巴尔干边界》却把这个行动弱化,只是将其作为背景。
影片换了个视角,更多的去关注在战争下痛苦挣扎的人。
在当时波诡云谲的战争背景下,战士们用生命在拼杀,去守卫自己的国家,守护自己的爱人。
战火下培养起的兄弟情更是令人动容。
电影中就有个情节说明了这一点,当八人占领了机场后,斯拉什搜到了斯慕克一个装有现金的保险箱。
斯拉什表情复杂,观众们都以为他会被这笔赃款诱惑。
斯拉什找到了安德烈,告诉他控制室里有个背包,里面装了钱和地址,请帮他寄给戈利亚。
“那是戈利亚的钱,这是他应得的,他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她们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命悬一线之际,斯拉什依旧牵挂着当年死去的战友。
并肩作战的数个年月,战火摧残下受的伤,流的泪,也许在高层指挥司令眼里也许不值一提。
但他们的队友却明白那其中的痛。
所以,战斗中,斯拉什驾着油车冲向斯慕克大军的时候。
其他队友一边顶着炮火战斗,一边含泪说出最壮丽的告别词:“再见,斯拉什,一会儿见。”
没有声嘶力竭的咆哮呐喊,硝烟弥漫的战场里,一秒的迟疑犹豫,都会被不长眼的子弹爆头。
他们将悲痛埋在心底,将怒火融进更加猛烈的炮火,这才是最真实的战场写照。
《巴尔干边界》虽是一部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合拍的战争片。
但它没有刻意的去弘扬俄罗斯爱国主义情怀,而是站在人类族群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电影无时无刻不在用细节来烘衬战争的残酷。
比如,电影就安排了两个孩子,形成一种意味颇深的对比。
被斯慕克抓走的难民中的一个小女孩,在大人们的帮助下趁机躲藏起来,逃过了屠杀。
小女孩满脸污垢,神情怯弱。
她对外界的人始终不信任,直到看到8人在对抗斯慕克的时候,她才小心翼翼的出现。
可想而知,这场战争以后将会在她心中落上怎样的一层阴影。
另一个小男孩自小在毒窝长大,被恐怖分子的极端思想感染。
他眼露凶光,面露杀气,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与他的年龄和外表不符的狠毒。
他当起了斯慕克的侦察兵,骑着童车摇摇晃晃的在机场里侦查敌况。
当小男孩离去时,老兵默默地感叹:“每一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
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血肉模糊的厮杀,更是在于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
阴鸷的恐怖分子假借宗教之名进行屠杀,蛊惑下一代的孩童,为圣战献身。
这样的思想荼毒让数以万计的孩子以枪支为玩具参与战争。
成人们的权利厮杀,不知泯灭掉了多少幼童的纯真天性。
这,才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一句话:
“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我想电影也是如此。
它带给我们的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环境。
詹姆斯·布朗特在那个险些发生第三次大战的对峙夜,创作了反战情绪浓烈的歌曲《No Bravery》
在世界的另一角,一些被炮弹炸的满脸鲜血的孩子在哭喊;
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在啜泣;
断肢的平民费力在乱飞的子弹中奔跑……
每当想起在遥远的他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人们的悲惨境遇。
我们总会忍不住低头为他们祈祷,忍不住为他们落泪,忍不住感念:
和平,真的来之不易。
参考资料:
1.《艰难时世——20世纪末俄罗斯武装力量状况侧写》 For 凤凰网军事
(巴尔干边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