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腰蜂为什么要筑巢(都说细腰蜂有雄无雌)
提起“蜾蠃”,可能大家较为陌生,但是若说到“细腰蜂”,大家应该印象较为深刻。此蜂以黄黑色居多,个头不大,腰特别的细,飞行起来尤为轻盈。其实,蜾蠃就是以细腰蜂为主的一类胡蜂的统称,它通常也被人们称之为土蜂、蠮螉、蒲卢或者细腰蜂。
这类蜂在农村尤为常见,它们不像别的蜂那样喜欢群居,而是喜欢独立孤行,且无固定巢穴,只有“成婚”后才可见出双入对的蜾蠃。
蜾蠃的巢穴很是奇特,多以软泥筑成,而泥也不是蜾蠃从别处衔回来的现成泥,多是自己衔水回来就地现和的泥。它的巢常常筑建于树木、墙皮、电杆或其它建筑物之上,有的直接借助竹管、树洞或者其它一些空心木筑巢。巢穴不大,多呈壶型,洞口在壶盖处,因而人们也常称其巢为壶蜂巢、泥蜂巢等等。
尽管蜾蠃的巢是用泥做的,但是经过它们这么一倒腾,瞬间便抬高了身价,变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
记得小时候隔壁家有个小朋友得了恶性喉咙炎,痰咳不出,咳止不住,于是隔壁大妈就满村子的找这些泥蜂窝,然后拿回家研磨了给她家孩子熬药喝,记得那会儿喝了没几次,她家孩子的咳就给震住了。
于是一时间,泥蜂巢被传为了止咳消炎的神药,于是村子里的人们纷纷采集,以备不时之需,也因此,有一度村子里几乎找不到一颗完整的泥蜂窝,甚是奇特。
而奇特的不止它的蜂窝,其实,蜾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因为,在它身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传说。
记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这细腰蜂(蜾蠃)只有雄蜂而无雌蜂。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天地万物讲究个阴阳平衡,光有雄性没有雌性,能否生存下来先暂且不说,光这传宗接代、延绵子嗣就是一大难题,如果传说真是如此。那么,我想细腰蜂早就从这地球上灭绝了。但是,它们依旧活的好好的,这又该作何解释?
原来,相传细腰蜂本身不会产仔,但是为了延绵子嗣,它们会把别人的孩子捉回来(最常捉的是螟蛉、玉米螟等娥类幼虫),然后放在自己的窝巢里,当做自己的孩子来进行喂养。但是,我们知道,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跟别人长的像,又怎么会像它?会由娥变成蜂呢?
相传,这细腰蜂掌握一套咒语,只要它将此咒语念上个七七四十九天,这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就会长得像它自己。咒语是什么呢?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对着那些虫子不停的喊,“像我啊,像我啊,长的像我啊!”就这样不停的喊,喊足四十九天,这些螟虫长大后就会长的像蜾蠃。
怎么又是阴阳,又是咒语的,听起来甚是邪乎。我想肯定有朋友会说,这完全是我编出来赚取眼球的虚假信息。首先,这肯定不是我编的了,此说法其实在我国已相传了2000余年,《诗经·小雅·小宛》有云: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螟蛉的小幼虫,被蜾蠃带走了,并且它将螟蛉的幼虫,当做自己的孩子来进行喂养。
持同类说法的还有西汉学者扬雄,而且他的说法更加的形象、准确,他在《法言·学行》中言道:
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赢,祝之日: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
大概意思是说,蜾赢把螟蛉的幼虫捉回来,整天对着它喊,“像我啊,像我啊”,久而久之,这螟蛉就真的长的像蜾赢了。
当然,说细腰蜂(蜾赢)捉别的昆虫的幼虫拿回来进行喂养,然后通过“祷告”的方式,让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像自己,这种故事哄哄小孩子还行,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一听就知道这种说法有所失真。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其实,细腰蜂捉螟蛉的确是真,只不过它并不是捉回来用于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而情况恰恰相反,是用来吃的。原来,细腰蜂是一种寄生蜂,它也并不是只有雄蜂而没有雌蜂,而它们捉螟蛉的幼虫,一方面是用来自己享用的,而另一方面则是用于产卵的。
当它们把螟蛉的幼虫捉回来以后,雌蜂就会用它的尾针不停的刺这些可怜的虫子,与此同时,还会将卵注入到螟蛉幼虫的体内,使螟蛉昏迷处于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最终变成虫卵的食物被保存下来。待到一个月后,卵就会生长为成虫,而此时螟蛉也会被孵化出来的幼虫吃的只剩下外壳。其实,这才是细腰蜂捉螟蛉幼虫的真正原因。
其实,揭开蜾赢捉螟蛉当做“义子”来进行饲养真相的,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它觉得娥变蜂,这种“天蚕变”式的繁衍过程,甚是可笑,也尤为荒谬。于是,经过自己深入研究,最终揭开了事实的真相。
而只不过《诗经》的流传度相对较广一些,以致千百年来,始终有人认为细腰蜂没有雌蜂,而是靠领养它人的孩子来传宗接代的。
其实,存在蜾赢身上的奇异之事,还不止这些,由于蜾赢是一种农业益虫,其主要以稻螟蛉、纵卷叶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食。所以,一些地方的农民,常常会给庄稼地里摆放一些蜾赢喜欢筑巢的竹管,以此来招揽一些蜾赢在此筑巢产卵,以帮助他们消灭庄稼地里的害虫,此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尽管蜾赢长有毒刺,会蜇的人无法承受,但它却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同时,蜾赢还是一种农业益虫,它常常可以帮助农民消灭庄稼地里的其他害虫。
千百年来,人们对蜾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尽管一开始人们对它的繁衍方法有错误理解,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这种观念仍旧给了后人很多启示,而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先生一丝不苟、善于怀疑和专研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当然,同时我们要学习的,还有蜾赢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