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隐藏的成语(从易经的成语中看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据统计,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自《周易》。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堪称是对华夏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华夏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勤劳是华夏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勤劳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华夏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华夏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周易》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一条是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另一条是由《周易·乾》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华夏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语中涉及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综上所述,华夏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华夏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