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的典故(人们把当面恭维别人叫)
有句俗语叫“戴高帽”,说的就是那些总是当面奉承别人的人。可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把当面恭维别人叫“戴高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高帽原来是帽子的一种样式,比如有高山冠、高翅帽等。最初,“戴高帽”与恭维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而用“戴高帽”一词来指代恭维,最早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宗道晖这个人有关。
据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北史•熊安生传》记载:北齐有一位名叫宗道晖的儒士,总是自我感觉极好,但行为方式有些怪异。他平时喜欢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上穿一双很大的木屐。每当有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迎接。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说:“您的功德可比三公。”这样怪异的打扮和行为,使得他在北方声名远播。从这以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翟灏在撰写《通俗篇》时,在“好戴高帽” 条里引用了这段史料。他评价说:“今谓虚自张大,冀人誉己者,曰好戴高帽子,盖因乎此。”
可见,“戴高帽”原来是讽刺宗道晖虚张声势、抬高自己的做法。由于他是通过恭维别人来抬高自己,所以人们就把奉承别人,称之为给对方戴高帽子。
“戴高帽”这个词之所以能广泛流传,也与此后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明朝初年,各级官员都着“乌纱矮冠”,并不以高帽为时尚。到了明代中期,社会风气大变。据《客座赘语》记载,明朝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可见当时社会开始以戴高帽子为时尚。再加上“戴高帽”本来就有恭维的意思,所以这个词语经常被后人使用了。
清末大学者、翰林院编修俞樾(1821年—1907年)曾经记载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大意是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老师告别。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遇到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意见不合的人。"老师生气地说:"我们以直率的方法侍奉上级,为什么必须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个人告诉别人说:"我原来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