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旗渠一共几场 话剧红旗渠扮演者吴广林追忆杨贵
△吴广林在排练厅接受记者采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实习生 王梅竹 文 记者 平伟 摄影
核心提示:2011年,由河南省话剧院打造的话剧《红旗渠》横空出世,该剧讲述了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现林州)人民,花费十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修建起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话剧《红旗渠》也获得多项国内大奖。今日,大河报记者专访了话剧《红旗渠》杨贵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吴广林,追忆起和《红旗渠》相处的岁月,吴广林动情地说,红旗渠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杨贵书记则是一名英雄人物。 今天早晨,吴广林听闻杨贵逝世的消息,满怀悲痛,他对大河报记者表示,杨贵在自己心中是民族的大英雄,“我坚信,杨贵精神将会千年不死,万年不倒。”
在实践中体验“红旗渠精神”
1975年,20岁的吴广林到林县体验生活,“当时的红旗渠已经修建完毕,我们话剧院的人去主要是修建水库,真正做到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戏中唱的那些搬石头、背石头、垒石头我们都干过,”吴广林回忆道,“没有那半年的体验生活,话剧《红旗渠》也不会达到目前的成色。”
吴广林介绍,不光自己,省话剧院老一辈的人在上世纪60年代大都去红旗渠参与过修建工作,上世纪70年代,省话剧院曾以《红旗渠》的事迹为原型排练了一出话剧《战太行》,到2011年,筹备了四年的话剧《红旗渠》在七易其稿后终于面世,公演后即爆棚,剧本曾荣获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表演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大奖。
2013年,《红旗渠》在中国第十四届文华奖颁奖仪式中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这也是国内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奖。
民族精神鼓舞人心
在将近八年间,话剧《红旗渠》几乎走遍了中国,演出数百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我们《红旗渠》的身影,”吴广林说,“一般认为这种主旋律的作品不会对年轻观众产生吸引力,但在巡演中,大学生观众非常多,而且无论是什么文化层次,什么年龄的观众,没有说这部剧不好的。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红旗渠》让大家的心灵在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指引下获得了一次净化。在大鱼大肉的时代,人们需要《红旗渠》这碗灵魂上的玉米粥,从而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滋养。”
吴广林给大河报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3年,《红旗渠》在青岛演出时,一位居住在意大利的中国人激动地告诉他,现在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相当高,“你知道国人这种地位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是我们中国百年崛起的成果,而《红旗渠》正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奋斗史,它超越了具体事件、具体任务,有宏大的时代意义。” 吴广林说。
杨贵是一名“巴顿将军”
“杨贵”是吴广林话剧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也正是杨贵带领的红旗渠精神的鼓舞,吴广林也一直满怀激情地把《红旗渠》演下去。
当省话剧院把饰演杨贵的任务交给吴广林后,他压力颇大,因为真实的人物不好演,《红旗渠》的剧本结构又和以往的戏很不一样,吴广林介绍,“剧中人物的台词量特别大,又是全篇满怀激情的演出,需要表现出杨贵刚硬的精神气质。演出风格上也需要夸张,动作需要放大,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对演员的体力也是一个考验。当时话剧院对《红旗渠》有一个评价,它就是一瓶90度的烈酒。”谈到对杨贵的印象,吴广林回忆和杨贵初见面的场景,“杨贵书记当时扶着拐杖坐在堂中,给人以霸气的感觉,像一名大将军,”所以在创作角色时,话剧院就按照巴顿将军的形象来塑造杨贵这个角色,“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也只有坚毅、果敢、霸气的人能够带领人们修建出红旗渠。”吴广林说。
不过在角色塑造上,吴广林并没有把杨贵打造成高大全的传统主旋律人物形象,他并不回避杨贵身上的某些缺点,但又通过这些缺点来呈现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人物性格,“他虽然有缺点,但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是关键。这就是杨贵的可贵之处,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根。”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