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1)

郫都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东北与彭州市、新都区,东南与金牛区毗邻,南面与青羊区相连,西南与温江区、西北与都江堰市接壤。郫都区是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之称;有“郫筒酒”,“郫县豆瓣”,“郫县女红”等郫都区工艺三绝。。郫都区因“杜宇化鹃”传说,而称鹃城,既是望帝杜宇、丛帝鳖灵建都立国之地,又是古蜀文明发祥地;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以郫邑为郡县,称郫县。造就出鹃城遗址、古城遗址、唐昌文庙等历史遗迹,望丛祠世界蜀人祭祖圣地等。孕育严君平、扬雄、何武、张俞等历史名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郫都区常住人口为1390913人。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2)

郫都区历史建置

一、古蜀王以郫为都邑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3)

郫县古城遗址

郫县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

古蜀国的情况,史籍中多有记载。据《蜀王本纪》(传为汉扬雄所作)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日柏濩(《华阳国志》作柏灌)。后者日鱼凫”,“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晋常璩《华阳国志》也说:“后有王曰杜字,教民务农。……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号日望帝,更名蒲卑”。以上说明蜀王杜宇曾以郫为都邑。其地域“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华阳国志》)。其后,望帝杜宇传位于鳖灵,即丛帝。《蜀王本纪》说:“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乃委国受之而去,如尧之禅让。鳖灵即位,号日开明帝”。据传开明帝的子孙曾迁都于广都樊乡,最后定都于成都,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古蜀国在郫建都的遗迹,方志中多有记载。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说:“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日郫,是也。……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清乾隆《郫县志》也有“望帝故宫在县北五十步古郫城”的记载。古杜鹃城遗址在县城北郊,至今仍存残垣。

二、郫都区建置沿革史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4)

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此后即以郫邑作为蜀郡的属县,称郫县,此为郫县建置之始。后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派大夫张仪和蜀守张若修筑成都、郫、临邛三城。据《华阳国志》记载,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上置观楼、射栏,与成都同制。郫县建县至今大约已有2300年的历史。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5)

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三国蜀汉时,郫、绵、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郡。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县,不久自称益州牧,治郫县。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义军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不久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

南朝梁天监初年(公元502年),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刘季连部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邓元起舍郫径围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县并入郫县。北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隋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都安县旧址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6)

宋代崇宁县位置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宁县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宁县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11]

民国时期,县域基本无变动。

1950年后,郫县属温江专区。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7)

崇宁县撤销,原县城为唐昌

1958年,撤销崇宁县,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2]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2016年,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

三、原崇宁县建县

原崇宁县在历史上曾用过永昌、唐昌和周昌等县名。县治在唐昌镇。

永昌是崇宁正式建县前设的侨县,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建置。据《宋书》记载:“永昌县,孝建二年(455年)以侨户立”。此侨县历经宋、齐、粱三朝,大约在西魏、北周时被裁撤。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8)

崇宁正式建县于唐代,初称唐昌县。《元和郡县志》说:“(唐昌)本郫、导江、九陇三县地。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于此分置唐昌县”。《太平寰宇记》也说:“唐仪凤二年,割导江、九陇,于益州郫地置唐昌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属彭州。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9)

”此后,唐昌县几经更名和并、置。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依徽宗新建年号更名为崇宁县。

郫县县名由来

郫邑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已如前述)。其次为东汉的《说文解字》:“郫,蜀县也。从邑,卑声。”

关于郫县县名的由来,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迄今尚无定论。

第一种说法,因人得名。据《蜀王本纪》“望帝治汶山下邑日郫”及《华阳国志》“杜字称帝,号日望帝,更名蒲卑”的记述,持此说者认为,“郫”系“蒲卑”的音译或“蒲卑之邑”的缩称。清《一统志》和嘉庆《四川通志》在郫县条文内更明确地说:“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灭蜀国而县名不改。”各种旧郫县志皆沿用此说。至今县内持此说者较多。

第二种说法,因水得名。《成都古今记》说:“郫县因郫江得名”;清同治《郫县志》和《郫县乡土志》中也载有“杜宇都郫邑,因水标名日郫”的传说。公元前311年筑郫城,约50年后李冰始穿二江(指郫江、捡江)。据近人解释,“穿”有二义,一为开凿,一为疏浚。据前义,郫江开于建县之后,只能是江因县得名,而非其反;据后义,疏浚前江名未见记载。

第三种说法,因地理方位得名。《汉书·扬雄传》说:“……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日郫”。据此说,“郫”指岷山南面那一片地方。但“岷山之阳日郸”还有另一解:在岷山南面“郫”这个地方。据此说,则“郫”之得名与地理方位无关。1966年犀浦出土东汉王孝渊碑,上有“建宅处业,岷山之阳”的碑文,其义相同。

第四种说法,因地势得名。《资治通鉴·音注》说:“郫,即卑邑也”。据此说,古代郫县地处卑洼之地,蒲草丛生,故称卑邑,合写为“郫”。

第五种说法,因族称得名。近年一些研究巴蜀史的学者主张用巴蜀语解释当时的地名,并认为蒲卑系古蜀族自称,其蜀语含义为“蜀族人的地方”,“蒲卑人的地方”或“来自‘天上’(高原)的人的地方”。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10)

县域

一、原郫县秦汉至民国时期县域

据《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以及《四川郡县志》和旧郫县志等书记载,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能证明西境范围最可靠的史料,是建平郫县碑。此碑又称为“蚕崖碑”,碑文共29字:“建平五年六月,郫五官椽范功平,史、石工、#徒、要本长廿五丈,贾(价)二万五千”。(见清同治《郫县志》和《益部汉隶集录》)。此碑建于西汉建平五年(实际为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是为县人在本县境内“凿岩治道”而立的记功碑。蚕崖距今灌县城西北17里,当时郫县派员工凿岩治道,是为了通往崖外更远的郫县辖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郊;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西部。三国蜀汉时,郫、绵虒、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郡。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并入郫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入郫县。唐武德元年(618年),于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

东南部。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隋开皇三年(583)撤温江县复并入郫县。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北部。后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今属彭县。

西北部。唐仪凤二年(677年)分九陇、导江、郫三县地置唐昌县,后改称永昌和崇宁县。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崇宁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再置崇宁县。东部。唐垂拱二年(686年)到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380多年间,曾建犀浦县;熙宁中改县为镇归入郫县。

民国时期,县城基本无变动。

二、解放后县域

解放后,县城有两次较大的并进和分出。第一次在1952年春,原成都县撤销时,将其所属的安靖、仁义、清溪、金泉和万福5个乡并入郫县。到1956年秋,除留下安靖、仁义两个乡全部和清溪、万福乡部分外,其余转划给成都市金牛区。第二次在1958年秋,崇宁县撤销时,所辖区域全部并入郫县。次年7月,柏条河以北与彭县接壤的丰乐、桂花、庆兴、君平4乡转划给彭县。

除以上两次大的并进和分出,在土地改革、合作化等运动中,对毗连兄弟县的一些村、组曾作个别插花土地的调整。1952年下半年,郫县太和、仁义两乡毗河北岸的调三排三个组划归新繁县万安乡。1965年8月,温江县寿安乡江安河东的龙蟠、楠木两村划入本县清河乡;同时将清河乡江安河西的安善村第六组划归寿安乡。

解放初,郫县面积为288.95平方公里。以后从成都县并入42.41平方公里,崇宁县并入99.14平方公里(除去后来划出部分),温江县并入2.26平方公里,划给新都县0.45平方公里,全县面积总计432.31平方公里。

郫都区是成都河流的起源地(成都市郫都区含原崇宁县)(11)

唐昌文庙

三、原崇宁县并置

原崇宁县的前身唐昌县自唐仪凤二年(677年)建立后,几经并置和改名。

武则天大周长寿二年(693年)至长安四年(704年),曾改名周昌。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唐昌。

宋开宝四年(971年)改名永昌,崇宁元年(1102年)改名崇宁。

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灌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1958年9月撤销后并入郫县。

原崇宁县的区域,据清嘉庆《崇宁县志》舆地图记载:“北至彭县界十四里;东至新繁郫邑界二十里;南至安德铺郫邑界十五里;西至桂花、丰乐场三十里,再至灌县界十一里”。其县境东南与新繁(今属新都县),南部及西南与郫县相连,西部与灌县,北部和东北部与彭县接壤。县城唐昌镇南经安德铺转东南至郫县县城17.5公里,东北至彭县县城15.5公里,经郫县至成都市区39.5公里。据民国33年底统计,全县面积195.69平方公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