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各乡镇来历(夏邑县各乡镇的来历)
战国下邑地,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
秦置栗县,属砀郡。西汉为栗侯国和建平侯国地,属沛郡。东汉为建平县地,属沛国。
西晋省入酂县,属谯国。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置砀郡于下邑城,移下邑县治于今城关镇,属马头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属亳州,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属宋州。
唐属宋州,宋属应天府。金以华夏为名更名夏邑,属归德府。
元初并入睢阳县,不久又属归德府。
城关镇
春秋栗邑,战国栗城;
秦置栗县,汉为栗侯国。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移下邑县于此;
金改夏邑县,均为县治所在。
车站镇
《车站》
陇海铁路通车时,设“刘堤圈站”,1931年筑寨起集,更名“裕国寨”;
1958年设车站人民公社,故名“车站”。1967年刘堤圈站改名为夏邑县站。
《刘堤圈》
明永乐年间,刘氏自虞城县迁此,后分东西3处,称大寨、中寨、小寨,村中坑塘多藕,又俗称“水莲寨”;
兴集市,取祈福之意,称“福盛集”。
万历年间沿黄河南岸筑堤,村被围大半,遂名“刘堤圈”。
1914年建成陇海铁路,在村西北3公里处设“刘堤圈站”,1967年更名“夏邑县站”。
《牛王堌》
为汉梁孝王刘武的牧牛处,曾设牛戍驿,1912年后县佐驻此。
会亭镇
据传旧时有风凉亭,人们常在此集会伙事,故名“会亭”。
宋朝置“会亭镇”,明朝设驿站,称“会亭铺”。
清朝有驿丞驻此,后裁撒,由夏邑、永城、商丘三县县丞分防于此。
1921年称“会亭集”。
所产电动带锯条畅销各地,特产黄花菜、药用菊花。
明末李自成与保明势力曾激战于此。
杨集镇
《杨集》
据传宋朝杨司马在此立集,称“杨家集”。
明朝时,以村内庙中有一巨型铁鼎,先后易名“鼎新杨集”、“鼎新集”、“鼎集”。建国后复称“杨家集”,简称“杨集”。
《后周楼》
明初,周氏从金陵(南京市)迁此建楼,称“周楼”,后有村民南迁建新庄,此处更名“后周楼”。
《袁楼》
清初王闸口袁氏迁此盖楼,筑砖寨,称“袁楼寨”,后改“袁楼集”,1938年寨废称“袁楼”。
李集镇
《李集》
元末,李氏三兄弟分三处定居于此,称“三庄李”;
明万历年间,有集市,称“永兴集”,又称“进士李亢”、“李亢集”,
1965年后,称“李集”。
李亢,字应章,于万历壬午年中举(59岁死后加封进士)。
曹集乡
1977年划城关、太平、胡桥、刘店集四公社部分大队,建曹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
《曹集》
明初建村,曹姓居多,每月三、六、九有集,故名“曹集”。
《王破楼》
明初,王氏迁此定居,村中原有一座破楼,故名“王破楼”。
刘店集乡
《刘店集》
明洪武年间,刘姓在此开客店,后有集市,故名“刘店集”。
《王公楼》
据《夏邑县志》载,孔子十世祖弗父何葬此。因孔子自鲁至宋曾到此祭祖,后人建“至圣还乡祠”,村称“还乡里”,金迁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舉夷墓于此。清康熙年间,王缸在此建楼,更名“王缸楼”,后演变为“王公楼”。
村西北存孔子还乡祠遗址和孔子祖坟。
原郭庄乡
1977年划李集、刘店集、车站三公社部分大队建杜集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郭庄公社;1984年改乡。
2005年12月,撤销郭庄乡,其所辖地域划归李集镇。
《郭庄》
明洪武年间,郭诚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庄”。
《杜集》
原名黄冢集,明洪武二年( 1369年),杜姓从山西洪洞县西福窝迁此,因杜大公任过山西省县令,村称“杜集”。
清咸丰三年(1853年)筑寨,后废。
太平镇
《太平集》
明中期建村,称“大柳村”。清咸丰年间,将王庄、崔庄等四村并入,筑寨兴集,取吉祥之意,称“太平集”。
清尚书加太子少保李奕畴故里,李奕畴(1753—1844),字书年,乾隆四十五年进士。
业庙乡
《业庙》
明末王、业两姓迁此,村中有庙宇,称“王业庙”,1949年后称“业庙”。
《关楼》
明景泰年间,关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楼,故名“关楼”。
村南有关守箴墓,今存蛟龙碑两通。关守箴,号憬吾,夏邑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任襄阳县知县时,惩治奸邪,抚恤穷苦,清廉正直,官吏考核为廉吏第一。后升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历郎中。
《曹集》
浍河,宋为运粮河,村称“顺河村集”;
明、清曹氏为望族,更名“曹集”。
《邵庄》
据传明朝时称“丁庄”,邵氏相继迁入,后称“邵庄”。
业庙乡原属永城县,1954年划归夏邑县。
中峰乡
《中峰寺》
唐建中峰寺,村以寺名。
村中有明万历年间所植银杏树。
现存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寺碑一通。
骆集乡
明洪武十二年( 1379年),骆姓迁此建村,后有集市,故名“骆集”。
现存谯城、塔坡法云寺和将军寺遗址。
歧河乡
以歧河得名,乡人民政府驻张水集。
《张水集》
原名“石井”,元末张兴仁从山东避乱至此,称“兴仁集”。
因地势低洼,昔日多水患,改名“张水集”。
村北有汉臣朱买臣墓。
孔庄乡
该乡八里主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壮烈殉国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庄》
原名高路口,清末姜庄、王庄并入,孔姓居多,故名。
《八里庄》
明代建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筑寨,因距八个邻村皆八里,故名。
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壮烈殉国于此,有纪念馆、纪念碑。
今存辛亥革命后西班牙人所建教堂一座。
《李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李洼”。
后建集,又名“李洼集”,1963年集废,复名“李洼”。
清咸丰年间筑寨时,有马庄、曹庄并入。
韩道口镇
《韩道口》
宋代韩世忠曾在此守河口抗金兵,称“韩家道口集”,清末筑寨简称“韩道口”。
抗日战争初期,蔡廷锴部在此抗击日本侵略军,歼敌百余,击毁坦克10余辆。
《穆楼》
原名“路楼”,俗称“路家庄”,回民穆氏于明初由穆家台子迁此,改名“穆楼”。
后马氏、刘氏相继迁到附近建马庄、刘庄,后三村连为一体,仍称“穆楼”。
郭店镇
《郭店》
唐代称“郭家店”,宋代改名“长青集”,1927年更名“郭店集”,后简称“郭店”。
村民多植桑养蚕,被誉为“桑蚕之乡”。
马头镇
1954年由永城县划归夏邑。
《马头》
西汉置建平侯国,东汉更名建平县,
三国至晋皆为县治,北魏置马头郡于此,北齐废。
俗称“马头城”,以形似得名。
村南存唐建崇觉寺遗址,亦名“马头寺”。
《白庙》
旧村为黄河水所毁,仅留一座小庙,明初重建,因庙墙呈白色,故名“白庙”。
何营乡
1977年从城关、桑堌、郭店三公杜交界处划出部分大队建何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
境内有三里堌堆古文化遗址。
《何营》
明末因何姓居此,曾为兵营,故名“何营集”,后简称“何营”。
火店镇
1954年由永城县划归夏邑县。
《火店》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从山东诸城县迁此垦荒,火烧芦苇数十里,现出原建火神小庙一座,来往客人多在此宿息,起名“火神庙”、“火神店”,简称“火店”。
1933 年永城、夏邑、砀山三县农民曾于此组织抗税暴动。
《蒋庄》
明末建村,1980年以来,院户企业发展迅速,可产白布、松紧绳、化肥袋、空心绳、人造丝线、腰带、旗穗子等产品,是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邵庄》
明初建村,1980年以来,自力更生发展院户企业,生产旗穗子、腰带、四角巾、项羽帚、玻璃工艺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1986年被民政部誉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先进单位。
济阳镇
宋置济阳镇,明设济阳乡,清复为镇。原属商丘县,1954年划归夏邑县。
《济阳集》
南北朝时建村,因位于通济渠之北,故名“济阳”。
《八里庙》
明初建村,距济阳集8华里,村中有三皇庙,故名“八里庙”。
北岭镇
原属永城县,1965年划归夏邑县。
《北岭集》
据传明初建村,为别于南镇店,称“北镇集”,亦称“北岭集”。
罗庄镇
原属商丘县,1954年划归夏邑县。
《罗庄》
唐建“罗庄寺”,后因在寺院内交易,称“寺里集”,
1977年更名“罗庄”。
桑堌乡
《桑堌》
古称桑林社,《吕氏春秋•顺民》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即此。
明因成汤祷雨台改名“桑堌”。
历史典故“桑林祷雨”出于此。现存成汤祷雨台遗址。
王集乡
《王集》
明洪武三年(1371年)建村,起集市,原名“王品西集”,简称“王集”。
清康熙十年(1672年),改名“西曹村”,1912年后复称“王集”。
村西南有明进士、书法家陈陛墓。
《司道口集》
唐称“谨栗镇”,明称“司道口集”,设有邮舍,明末更名“司马口”,建有山西会馆,后改名“司道口集”。
村内曾发掘出房基、作坊遗址和陶器、铜镜等汉、唐文物。
胡桥乡
境内蔡楼遗址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桥》
明称胡家桥集,简称胡桥,因村中一石桥得名。
清末开始办学,向以“育才老圃”著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