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有什么特色的东西(大山深处独具魅力的民俗)
上犹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组织非遗文化资源普查小组发掘、拍摄了新的非遗项目——紫阳源溪千年船堂会。
寻访中,老一辈的廖氏族人向普查员讲述了船堂会的历史故事。源溪村,位于上犹县紫阳乡瓜子岭脚下,是上犹境内的千年古村,廖姓家族在此居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船堂会是源溪廖氏祖先编创的一项元宵活动,把闹元宵活动中“闹喧喧”的热闹气氛、祈神佑民保安康活动中浓郁的道教色彩以及对唐朝建造洛阳桥工程中遇难先人的凭悼与纪念揉和在一起。
相传唐朝造洛阳桥非常艰难,因桥坍塌致很多人遇难,而江中船舶则营救了很多人。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人,他们的祖先手上就有了船堂会这项活动。千百年来,源溪廖氏族人一直保留着这一活动,除在“文革”期间中断外,其他时期每年举行。
活动分请神、送神与划船歌三个阶段。每年大年初一巳时,合族男女老少齐聚祠堂。祠堂正中“源溪大门前神船会上列列有感明神台前”的神位牌上,写着“神欢同人乐,物阜与民康”对联;点燃有二排24根蜡烛(代表着二十四节气)的香烛架;祠堂左侧放着船神,船头贴着老虎神像;船仓门贴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对联,门口两侧树立着“护国”“佑民”牌子;船杆上挂着“五谷丰登”的方桶,桶中插一面写有“帅”“将”字三角旗;船包厢两侧写有“《忆江南》:来船堂,爆竹锣鼓响席间,摆列凡仪馔,半月夜,夜唱船歌,神同人欢。辛丑年元宵。《忆江南》:船去矣,多谢源溪人,旌旗飘飘浪滔中,回顾相送都虔诚,和谐村太平。辛丑年元宵。”船上插着彩色的船帆,写着“十二年王十二月将二十四气七十二侯”。祠堂两侧各摆放着17根帅旗(亦说17房),帅旗由头一年添丁或考上大学的人家用彩旗写上酬谢语制作并送至祠堂,寓意谢恩。
之后举行正式的请神仪式,准备好三牲(猪肉、鸡鸭肉、鱼肉)、香烛爆竹蜡烛、斋果(由米粉制作而成)、财帛、茶酒等,由执事携领众人烧香祭拜后,在神案前念“请神语”,念一句接一段锣鼓为乐。每请一方神,执事念完请神语就上一柱香,烧几页纸钱,跌一下卦,准答(顺卦)表示神已经到船堂会,大家一起作揖,如果连续无法准答,就表示神灵不来。
请神到船堂会了,此时每家每户从家里提一壶酒、拿一托盘年果子到祠堂里。祠堂的下厅摆下一大排流连桌,此时酒不分家,东西不分你我,廖姓族人及四方来客互相拜年祝贺,一幅热闹欢腾、其乐融融的景象。
船堂会主要的内容是唱划船歌,有四十九首,每首句数不一,但每句都是七个字。源溪廖姓人不说四十九首歌,而惯说“四十九梢”。随着时间的变迁,歌词有所添加。大年初一至十五,每天晚饭后祠堂里就锣鼓喧天,歌声潦亮。为了免得大家都要在活动中唱主角起争端,前十四天,由各房派轮值为头。每晚唱五首歌以上,即说“划了五梢”,再念赞船语一艄,每唱或念一句接一段锣鼓为乐,每唱或念完一首大家一起喊三声划船的号子,在三声“噢响”后,大家一起作揖,表示一梢结束。
活动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元宵晚上,这一晚是活动的高潮。源溪廖姓各房派枝系男女老少齐集到祠堂,吃晚饭前划六梢,晚饭之后一起再划二十四梢,略作休息,吃了夜宵后驮船游船堂、唱参神歌两艄、念赞船语一艄。接着炮手系上红腰带,拿上土炮作揖敬神,而后伴随三声炮响、锣鼓一通、小鼓接声送船九次,送至河边拱桥上。送神结束后,廖氏族人将香烛架、神位从上厅移至下厅,请众神至下厅休息,以待第二天清晨送神。
正月十六清晨,全村老幼齐聚船堂,由执事念送神语,伴随锣鼓乐,烧纸跌卦,驮船游船堂(边念赞神语)。接着举行送神活动,按他们的习惯称作“送梢”。送梢先打大鼓,大鼓一停小鼓马上接上,锣鼓鞭炮中执事带领驮船队、锣鼓队、旗手一路送到八角潭焚化,烧船时几面大小锣鼓快节骤不停敲,爆竹不停的放,炮也不停的放,至此,持续半个月的船堂活动落下帷幕。
热闹喧嚣的船堂会既能增进邻里亲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也能让大家享受到古老的船堂会带来的欢乐。今后,我县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研究、利用,并积极申报为县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犹县文化馆供稿,部分文字内容节选于《原乡紫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