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吃巧果的来历 句容民俗七月七乞巧吃巧果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乞巧节吃巧果的来历 句容民俗七月七乞巧吃巧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乞巧节吃巧果的来历 句容民俗七月七乞巧吃巧果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还传说这天看不见喜鹊,所有的喜鹊都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夜深人静时,少女们如能偷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于是,少女们纷纷躲在瓜果架下,乞求得到美满的姻缘。因此,七夕也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
有的七夕这天,父母要把女儿接回家,以免天帝看到女儿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会像对待牛郎织女一样,把他们强迫分开。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
乞巧的风俗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织女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姑娘们利用她七月初七在天河与牛郎相会的机会,求赐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由此便产生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古文献中有关乞巧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思是汉朝的宫娥彩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比赛拿丝线穿各种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到了宋末元初,乞巧节已相当隆重,据说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市上人流如潮,车水马龙。
句容民间“乞巧”有多种习俗。
七夕这天,大姑娘小媳妇们,除了供上水果、茶食、焚香祭拜织女外,最主要的就是想向她乞巧。向织女“乞求”会裁、会剪、会缝、会做饭,成为能干姑娘。大户人家的年轻女性到这天还会有一个巧艺比赛,比试剪花样,滚袖口,打绒线,绣花。年长的、有经验的老年妇女会有意识地对家里的年轻姑娘、丫环传授女红技艺。为祈求孩子们巧手,姑娘有好手艺,旧时,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
七月初七看巧云。在民间传说里,天空中变幻无穷的绚丽云霞是织女亲手所织。巧云一般在傍晚时出现,母亲们喊自己的女儿出来看巧云,期望一个个看了巧云后,更灵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晚上,女子们在月下穿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
有的女人们集中起来玩“乞巧”,用一张八仙桌,上面摆几个碗,碗里倒半碗水,用一根针往里面投,看针是直立还是横在水里来定这个“巧”,叫“验巧”。
乞巧民俗中,还有 “蟢蛛卜巧”之说。句容人把蜘蛛叫做“蟢珠蛛”,蜘蛛织网与姑娘织布,都有灵妙之处,以为“蟢珠蛛”预兆着喜事。七月初七晚上,把一盘瓜果放在庭院中,第二天早上看瓜果上有没有蜘蛛网,有了蜘蛛网也是吉祥之兆,就乞得了巧,这也是织女赐予的机巧。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句容,除了少女们乞求姻缘,乞巧之外,家家户户还有七月初七做“巧果”的习俗。
巧果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把面粉和好,发酵,加入糖、芝麻,揉匀后,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扁,擀薄,再切段,捏塑出鱼、兔等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入油锅煎炸。巧果香酥甜脆,晚上,同莲蓬、白藕、红菱之类,陈于盘中,祭祀牛郎织女,然后吃掉。食巧果叫“吃巧”,以示自己已经巧艺在身,得了巧。
小孩子最盼望过七夕,因为七月初七就有巧果吃,可以解馋了。
现在,市场上各类的糖果、饼干等零食骤然增多,巧果也就此淡出了市场。但在乡村七夕这天,仍然有许多老人在做在巧果、供奉乞巧果子。对于他们来说,巧果,不仅仅是怀旧,还是乡俗的延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